说到突厥,得从南北朝末期说起。那时,北方游牧民族突厥逐渐强盛,续匈奴之后第二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幅员辽阔,“东至辽海,西至西海万里。南至沙漠之北,北起北海五、六千里。“军力强盛,士卒精锐。“重兵死而耻病终。““控弦之士百万。
隋朝立国之后,在隋文帝的离间之下,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相互攻杀,实力骤降。东突厥暂时向隋文帝称臣以积蓄国力,休养生息。
十几年后,隋炀帝当政,中原大乱。各方势力割据一方。始毕可汗利用中原的内乱,无暇北顾的机会。先后发兵征服了东部契丹、室韦等部,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极大的增强了东突厥的国力。
始毕可汗开始频频南侵,俘虏了人口劳力,掠夺金银财帛。并且支持或者扶持北方割据势力,扩大中原分裂局面,借以坐收渔人之利。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之初,兵力不足。进军关中之前由于担心马邑的刘武周勾结东突厥伺机偷袭太原。采用刘文静一时权宜之计向始毕可汗称臣纳贡,约定:打下长安,金银玉帛归突厥,子女土地归李渊。以换取突厥的支持和保证太原根据地的安全。始毕可汗派特勤康稍利带兵五百、军马二千匹相助。
要说呢,此计的确有些卖国而引狼入室。但李渊作为主事之人,岂有不明白其中利害关系的!
当唐王朝才定鼎关中的时候,突厥便要求履行旧议,“前后响遗。”“不可胜纪”。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无礼“。李渊父子深以为耻,刘文静也因此被杀。因为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很好,李建成向李渊提议诛杀刘文静,这也使得李世民开始有些怨恨起李建成来。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刚刚登上皇位。突厥大军就借此机会闪击长安。颉利、突利两可汗亲率二十万骑兵,长驱直入,进至长安附近渭水桥边,京城震动。
颉利派大将执失思力为使者入城。执失思力气焰嚣张,对唐太宗说:“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
唐太宗不惧恐吓,驳斥了突厥的背信弃义,然后将执失思力扣押。自己则单刀赴会,只带六骑来到渭水桥边,与颉利可汗隔水相望,严厉的谴责突厥背信弃义,挑起战火。
颉利可汗见使者去而未回,李世民又轻骑独出。以为唐军早有准备,生怕中了请君入瓮之计,准备与李世民讲和。
突厥大小部落首领也钦佩唐太宗惊人的勇气,都“下马罗拜“。李世民乘机广施财物,分发各突厥首领。众首领得了好处皆无心恋战,第二天颉利与李世民在渭水桥重申盟约,在大唐付出了众多的财物后突厥退兵。
其时,李勣任并州行军总管,到并州去了。留在长安的尉迟恭、秦琼等诸将认为突厥大军远道而来,补给不足,必定会难以持久,应该坚守城池和突厥决一死战。
唐太宗则考虑到此时一旦与突厥主力开战,必有死伤,消耗国力。即使此战得胜,也不能一下彻底解决突厥问题。此时先休兵求和施以小惠,让突厥贵族得意忘形,放松战备,从而达到麻痹与分化敌人的效果。
为了雪耻,为了大唐北疆的安宁。唐太宗采取了几个积极的举措加强已方实力,做好反击准备。即兵法所说的“庙算”:
1、身先士卒,练兵备战
大唐军队虽然精锐,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所向披靡。但是比起彪悍凶猛,擅长骑射的突厥骑兵,还是稍有差距。为了提高军队的骑射本领,能与突厥骑兵一较长短。唐太宗每天都抽调几百名军士组织训练,在显德殿前亲自教导骑射,考察士兵们的武艺。
对于成绩优良的积极鼓励为鼓励士兵他说道:“无事的时候,我教导你们武艺弓箭,等到突厥入侵的时候,我就上前线当你们的统帅!“皇帝陛下亲自督导!还准备亲自带领他们出征!受训士兵谁不骄傲鼓舞?谁能不拼命训练骑射本领?
有大臣担心安全问题,唐太宗也不以为意说:“王者视四海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唐太宗的话也极大的鼓励了军队的情绪。经过数年的训练,唐军的战斗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2、并州屯田,重视马政。
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地理位置重要,是防备突厥南侵的战略要地。唐太宗任命李勣为并州都督,除了与李勣讨论了如何对付突厥的战略战术外,还让他在并州进行屯田,史称“岁收谷数千斜”,几年下积蓄了大批军粮,免去了大军出征之时长途调粮的困难。
李勣在任职期间,也积极的开展对突厥的刺探工作,对于其山川、部落人口等都掌握了第一手的详细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