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一脉则不同,立国后,封地在大周东北方,夏王武宣忠义无双,对圣武皇帝忠心不二,且能力极强,圣武皇帝又偏爱甚重,即便武宣逾矩建制,圣武皇帝也不作处罚。
本以为即便是世事变迁,夏虞两脉也会是大周擎天之柱,然而人心难测,情不过三代,义不过两朝。
圣武皇帝逝世后,二代周皇庸碌无为,致使第三代周皇继承之时,大周内乱,皇位落到了姬氏旁支头上,史称太宗耀文皇帝,旁系之人为皇,本就根基浅薄,更要收缩皇权,故而接连五代皇帝,皆为保皇权,压制夏虞两脉,屠杀有功臣子。
终于,在大周第九代皇帝上位之时,此时,大周已立国百余年,夏王一脉受百年屈苦,终于不堪忍受,联合开国之时的各公侯,造了大周的反。
各地百姓此时也起义不断,天下立时大乱,顷刻,大周土地,丧之近半。
然而,大周皇朝气运不绝,底蕴深厚,社稷危急之时,第十代周皇上位,先平内乱,而后,便开始向外剪伐乱贼,最后,虽然收复了部分失地,却终究难以如圣武皇帝般,再次一统天下,史称,世宗光武皇帝。
大乱之后,各地也纷纷开始出现应命之星,各个扫平周边,立国建元。最终,七大皇朝并立于天下,以大周占据天下正中,最为强大。
夏王一脉,仍旧占据大陆东北,立国为夏,追夏王武宣为太祖武皇帝,太祖皇帝自大周开国时,便经营东北,数代不断,底蕴不俗,七皇朝之中,实力稳居第二。
虞王一脉,也乘机从大周之中剥离开来,占据西北,立国号为虞,虽然都是大周开国之王,但大虞于大夏不同,大虞太祖张昊早亡,都未能得见大周开国,先天不足,自然不能似夏王一般,故而大虞的实力,弱于大夏不少。
大周开国之时,开国十公爵之一,晋国公韩氏一族,封在东南方,天下大乱之时,也乘机脱离大周,联合颖国公周氏,定国公刘氏,吴国公王氏,四家合谋,在大周东南边,四家推举晋国公一脉上位,立国为晋。
夏、虞、晋三大皇朝,都是大周开国之臣所立,与大周姬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余三皇朝,国号分别为苍,武,楚,皆是各地起义势力所建立的皇朝
三家之中,苍、楚两国紧邻,位于大周南方,七朝之中,以此两家实力最弱,故而,两家为盟,相互依存共生。
大武皇朝,位于大周西方,开国皇帝本是大周的一个小县的县令,自小天资聪颖,异于常人,天下大乱之时,揭竿而起,收拢才俊,大有当年圣武皇帝之姿,十年便扫平大周西部,建立大武皇朝,可惜,即便英明神武,面对大周,也难如圣武皇帝一般,面对大周那强大的底蕴,也只能熄了一统天下的念头,不过,大武太祖皇帝英明神武,即便毫无根基,也将大武一步步带到了七皇朝里中等偏上的实力。
七皇朝并立天下,历代周皇的心愿,都是能够再次荡平天下,成太祖皇帝之业,可自光武皇帝后,又三代周皇,都为此努力,但都毫无成效,无他,七皇朝之中,大周太过强大,其余六皇朝都默契地制约着大周,大周自然不能同时多方出兵开战,于是,就只能和其余六大皇朝僵持了数十年。
就在七皇朝相持之时,昔年,圣武皇帝留下的四夷之地上,纷乱再起。
北方,北狄各部落纷纷整兵精武,建立草原王庭,直扑中原,七大皇朝之中,与北狄接壤者,正是周、夏、虞三朝。
南方,大周内乱时,一些起义失败的势力逃到南蛮,在当地蛊惑南蛮各部,南蛮之地本就贫瘠,于是,各部响应,马踏中原。
东方,东夷之地,临于大夏,大周开国时,夏王便是负责与东夷战事,夏王喜战,圣武皇帝虽没有对东夷赶尽杀绝,但夏王多次出兵东夷,圣武皇帝也并未阻拦。故而,四夷犯边之时,东夷虽是唯一一个统一的实力,但实力却与其余三方相差甚远。
西方,人口实稀少,但地域物产却极丰富,西戎人信奉天主教,教廷遍布西方,圣武皇帝当年周游之时,去过西戎,只觉那里的人与中原差之甚远,且,地域差别极大,中原出兵不易,于是圣武皇帝便没有发兵剿灭。西方人口稀少,天主教要传教,便把主意打到了中原,中原战乱,天主教便将信仰自己的西方各国,组成联军,进犯中原。
七大皇朝各受四夷侵害,无奈,只得各自休战,先攘外敌,诸子百家,依生于中原,自然也不能放任不管,于是,江湖、庙堂合力,七国御敌,将四夷平复,但各国本就内耗严重,虽击退外敌,但也无力彻底剿灭。
四夷短时遭败,但各自都未曾放心进取中原的野心。
七皇朝和四夷,已及中原各地的小王朝,各存心思,休养生息,就这样,又过了几百年。
到如今,天象异动,乱世再起,千年统一之业,或将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