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陛下回宫了(1 / 2)朕是假皇帝,大明却是真天下首页

文渊阁。

阁内的红木圈椅上,沉思的李东阳,忽然头也不抬道:

“陛下……陛下微服出宫,真只带了两个小内侍!没带兵马?”

到乾清宫打听的内侍,听到几位阁臣的询问,苦着脸点头。

“陛下连钱宁和江彬都没带。”

想到皇帝偷跑出宫,没带几个人,李东阳的脸色便是一片苍白。

他无法想象皇帝偷跑出宫,还不带随从,会遇到什么波折。

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作为皇帝的老师,怎么这般失责。

李东阳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但是,这喉咙却好像被大手给扼制,气的嘴巴都颤抖,好半晌说不出话。

旁边的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和文渊阁大学士焦芳,也没有再追问什么。

因为李东阳问的,就是他们想问的,已经知道了答案。

“教不严,师之惰!”

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将手中的奏本重重拍在桌案上,咬牙切齿道。

“还有那个刘瑾!”

堂堂东阁大学士,连皇帝都教导不好。

教导不好皇帝,便是白瞎帝王之师的名号。

这必然会给朝堂带来不好的影响,引来朝臣诟病。

他之前还对杨廷和有信心,但直到现在皇帝又偷跑出宫。

才真正意识到皇帝的顽劣,更要命的是似乎有些迟了。

错过教导皇帝的最佳良机。

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郁闷的焦芳,目光投向汇报的小内侍,说道:“不一定是刘瑾教唆,此事,诸位都心知肚明,有什么对策,大家都说说。”

“哎呀,这,这种事情,咱们怎么说啊,人呀,上个月就偷跑江南去喽。”

李东阳皱着苦脸,看着王鏊和焦芳。

王鏊听到,手中毛笔“啪嗒”落在地上,整个人如失了魂:“陛下实在是太胡闹,也怪咱们,现在才知道这个事。”

内阁静的连根针掉地的声音都能听到,其他在内阁做杂活的文官纷纷盯着李东阳他们。

摊上正德这种顽劣皇帝,他们整日里操的心思,比在自家儿子身上的心思还多。

这时,外面的小黄门匆匆跑进来,面带喜色:“陛下回宫了,陛下回宫了,杨学士亲自陪着回来的。”

众人一听,原本对正德咬牙切齿的心思又淡了,只要皇帝好好的做个乖孩子,他们心就放到肚子中去了。

…………

杨廷和拿着毛笔,把漕政上的事情圈几处给朱寿讲解:“漕运在民间有说法,叫七分北流朝天子,三分南流下江南,你到宫里,细心观摩。”

朱寿:“朕该去豹房。”

这一下可把杨廷和给愣住了。

什么玩意儿!

你还想要去豹房!

那偷天换日有何意义。

杨廷和气的脸色涨红,横眉怒喝道:“什么乱七八糟的,皇帝就该住在宫里,知道吗!”

朱寿老实道:“直接回宫住岂不是让人怀疑,朕也是为了演的更真切,近侍没那么好骗,都是替杨学士想。”

“这样啊……”杨廷和看着人畜无害的朱寿,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杨廷和继续讲着基本政务,他觉得自己不讲,这个乡巴佬肯定容易露馅。

但实际上,杨廷和讲的口干舌燥,朱寿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读过不少明朝历史,包括戏说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朱寿除了当健政侠外,还有些自己的看法。

一:明朝灭亡主流说法,罪在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

属于帝国行政史结论。

二:明灭亡外因在清军,内因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军。

起兵原因是饿肚子没饭吃,得出结论是,土地兼并。

但李自成所在的陕北,当时土地贫瘠,小农为主,地主没有江南多。

饥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明末人口近两个亿,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承受,各方面出现崩溃。

朱寿觉得,明末农民军多的原因还在于,陕北和西北一带,官军和预备官军很多。

但明末官军活的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