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帅才,可惜咱们庙太小,不知能留到几时啊。”
辛民叹了口气,发现人才是好事,可这人才太好又成麻烦了。
……
一连过了好几天。
顾明在县剧团几乎处于放养的状态。
《拥军秧歌》的排演不用他管,付城就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其他剧团成员就更不用多说了,全力准备着拥军慰问的节目,时不时还要出去义演一下。
也没人来管顾明,都知道辛团长对他很看好,甚至刚来就让其自己开一个新节目。
这让他很是潇洒了一阵,17号骑自行车回家过了个中秋,跟李虎和伊藤次郎聊了下松茸的事儿,还给陈晓玉写了封信,把自己半只脚踏入县剧团的喜讯传递了过去。
至于新节目,他也琢磨了挺多。
一,时长不能长,刚上来就整大动作,容易吃力不讨好;二,根子还得是东北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那种;三,得能压得住场子,不说拿出来一下把所有人给镇住,起码大半见了都得说声服。
这跟《拥军秧歌》还不同,那是临时拿出来往拥军慰问活动上塞的,属于限时节目。
而新节目,以后是得拿到各地去演出卖票,得经得起考验。
这就得拿出点真东西来了,顾明思来想去,把薅羊毛的对象放在了北境之王本山大叔身上。
要说东三省人民最喜欢看什么节目,那很难争出个一二三来。
但本山大叔的作品,拿出来至少能保底。
他唯一需要的考虑就是,小品这个形式放到现在会不会太过超前。
这个只能等到把节目攒出来以后,再去实验了。
正当顾明考虑选用哪个经典作品的时候,兰姐捧着一张报纸走了进来,一边走还一边朗诵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首诗写得真好。”
“写得有点意思,哪位诗人写的?”一位剧团老成员随口问道。
“我看看啊,顾……明?”
兰姐抬头看向不远处的顾明,轻笑道:“小顾,这儿有个诗人跟你同名同姓哎,应该也是咱吉省的,有机会你俩可以认识一下。”
顾明闻言不知该如何回答,早在听到兰姐念诗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许静怕是把自己给的那两句放到《长春日报》今天这一期了。
没想到效率还挺高的。
“什么?同名同姓?我看看。”
付城走了过去,接过兰姐手里的报纸,看到是《长春日报》,顿时惊疑道:“顾明,这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记得前段时间这报社的记者还去你们生产队了。”
“怎么可能,小顾是搞文艺的,又不是搞文学的,隔行如隔山,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兰姐担心顾明下不来台,出言解围道。
“他还不是搞文学的,之前写了篇文章投到《长春》杂志,给的稿费把记者都给惊过来了。”
付城抖抖手里的报纸,说道:“喏,就是这《长春日报》的记者,我还记得人家姓许嘞。”
还有这回事儿?
这下院里的大家伙全都停下手头的事儿,齐刷刷地看向了顾明。
你小子藏挺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