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人有十七队下到凤阳府各州县,一百四十人留守凤阳守着尚武院,这收了皇庄干活就有了奔头,一百四十人下到皇庄各村开始宣传,每到一个村就立即宣扬你们就是凤阳皇庄的居民了,以后缴税直接就是交给皇上,税收是每亩地收益的六成。
还好他们没宣传七成,这六成的税收跟往年的税收差不多持平,不过这皇庄是一次要齐,而往年的税收则是各种苛捐杂税加在一起,时间线要比皇庄收税时间要长。
这就像是在人身上划伤口,皇庄是直接一刀划出个一尺长的刀口,这人顿时感觉猛的一疼,不过至少四个月的修复期,才会再挨下一刀。而苛捐杂税却是今天剌你一刀,后天剌你一刀,说不定这道还没好,下一刀又来了,搞得人身心疲惫。这皇庄虽然狠,但是苛捐杂税看上去却是更狠。
所以老百姓心里还是向着皇庄的,反正都要挨一刀,还不如挨一刀狠的,接下来慢慢的恢复。
封建思想已经在人民的心中凝结成一道牢固的枷锁,没有改天换地的手段,就只能忍受社会对自己的毒打。
不过,无论再黑暗的黑夜,总能等到一丝光亮,虽然那光亮只不过是一盏油灯。
而在离凤阳城不远的陆家岗上,有一户居民,男的叫明震,家里四口人,老婆以及一双儿女。明震小时候读了五六年的私塾,在这陆家岗算是最有学问的人,十五岁那年去县城参加乡试,没有中秀才,按理说,古代读书人一次不中不算什么,回去再学就是了,但是明震家的条件不允许他再去上学了,若是他考中了秀才,还有可能有大户人家进行早期人才投资,以便以后能帮到自己家,关键是这明震没考上,而父母也因为供他上学累得双双得病,明震只能回家务农。
我们这个世界有个特点,那就是人心思变。无论多好的社会,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如果不是如今已经进入热武器时代,全国各地起义造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因为在明朝没有热武器,而人的思想又被封建思想禁锢,但就算这样,还是全国各地到处烽烟四起。
这明震毕竟上过几年学,他的思想可比这个时代的居民要高上不止一个档次,而且他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蒙学读物已经学完,已经开始接触史书礼易春秋这样的会考必读科目,虽然不能继续读书,但是跟私塾老师买上一套书看看还是可以的,当然,这是想进步的青年才会做的事情,不想进步,那就一辈子固步自封,当个农民算球。
明震从书里看到了历代皇帝的雄才大略,看到了陈胜、武广起义的缘由,也看到了历代皇朝的盛衰,更从陈胜、武广的起义中看到了起义的契机。
现在的大明不是正在将老百姓一步一步的逼入崩溃的深渊吗,还有什么时候能比现在更好的呢。
作为一个读书人,明震有一点倒是没有做错,普通的民众因为没有上过学,不知道大千世界的波谲云诡,只知道上面一直在盘剥自己,而明震作为读书人,想的就比他们村的其他人要通透的多。
这起义也不是明震一喊口号,就能召集一批人开始跟朝廷对着干的,而是要稳步渐进,有序推进,有点带面,终成燎原。老祖宗的军事理论永远不会过时。
这明震想好了以后自己要走的路,就开始等待机会,并且时刻留意着周边民变的情况。
凤阳城南四十里,有处丘陵地带,大大小小的丘陵绵延近百里,因为这里森林茂密,群山之间隐藏着一个大湖,在乱世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隐居之地,饿了森林里找点吃的,树上长的或者地上跑的,比平原上生存的几率要提高十倍不止,渴了就喝口山泉,至于山泉哪来的,没看到有个大湖吗,没有山泉哪来的大湖。
就因为此处能给人提供生存的必要条件,那些被官府压迫的走投无路的人就来到了这里,有的是孤身一人,有的是全家搬迁。
当一个来到这个地方时,那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由度直接开到最大。但是当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到来的时候,那就说明这大明要么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要么是在进山抓流民。
但是现在进入这片山区的大部分都是流民,人多了,就有了利益,为了争抢地盘,就产生了冲突,一开始还是口角之争,大家都是流民,谁也别说谁,都是不敢跟官府斗的人,流民跟流民斗,有啥意思呢。随着人越来越多,山里的食物不够分了,逼急的人什么也不在乎了,反正斗不过官还斗不过流民吗,都是生而为人,谁拳头大谁就是道理。
当两个人打架的时候,中国人的方式就是有劝的、有拉架的。当然,更多的是看热闹的。这时候,那些心中有点野心的就开始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先在这些流民中落下个公平公正公道的形象,接着就开始聚拢人手,开始形成团体、帮派、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