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姑婆陵(1 / 2)拓维:首页

眼看年底临近,单位事务逐渐清闲,璩峰便请了探亲假,早早返回老家。无论外面如何风云变幻,老家始终是那片避风的港湾,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漂泊了多年后,年关将至时的孤寂更让他格外渴望家的温暖。

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的那一刻,璩峰才真正感受到家的熟悉和亲切。之前他总觉得自己难以放下过去,所有的温情都被记忆挡在了门外。父亲虽然话不多,显得有几分陌生,但也关心了一句:“子木呢?”璩峰随口答道:“他工作太忙,没能回来。”以此敷衍过去。父亲自然心里清楚,大城市的生活让人不再习惯回农村过年,便也没有再多问,只是淡淡提了些村里的琐事:高庙山后面钻井时发现了一处溶洞;村里的杂货铺生意清淡;还有小麦今年的收成情况……

这些事对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璩峰来说,显得有些遥远又陌生。

村里的发小们也陆陆续续返乡过年,璩峰好久没有与他们联系了,有的甚至自初中毕业后就再未见过。一眼望过去,有些人已经完全认不出来,大家彼此间也没有太多共同的话题,简单聊了几句最近的新闻,便各自沉默。

晚上,璩峰借宿在邻居张妮子家。自从张八爷去世后,妮子家的光景渐渐衰败。后来,妮子嫁给了县城的一位导游,名叫董建斌,他们在县城买了房子。在这片小地方,两人过得倒还算滋润。想到自己,虽然在京城打拼,但无房无车,连妻子都失去了,璩峰不由得心生自嘲,觉得自己活像古代那个落魄的穷秀才,连回到老家都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只能寄宿在别人家里,实在有些寒酸。

璩峰和妮子的老公董建斌躺在床上,白天能聊的话题已经聊得差不多了,到了晚上没什么事可做,董建斌的职业病又犯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关于武则天和乾陵的传说。

乾陵在民间被称作姑婆陵,这个“姑”字在当地的方言中发音近似“瓜”。整个陵墓由主峰和两个乳峰组成,从远处望去,仿佛一位天然的睡美人静卧在梁山的山脉上。两个乳峰之间向北延伸的是司马道,道路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华表、翼马、鸵鸟、石马等石刻。陵前立有两座石碑,东边是无字碑,西边是述圣纪碑。此外,还有六十一尊藩臣石像,据说这些石像代表了当时归附唐朝的藩属国首领的肖像。然而,所有石像的脑袋不知被谁砍掉了,这件事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据传说,唐高宗李治刚登基不久,就和武则天商议身后事。就在武则天为自己的身后事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时,有人向她推荐了两位神人,这二人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李淳风和袁天罡。相传,这两人曾经合力编写过一本书,名为《推背图》,书中预言了唐朝之后未来两千年的重要事件,其中许多预言在后来的历史中都得到了应验。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有找到中意的地方。后来他到了关中,晚上睡不着,便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星相交,袁天罡认定这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便摸出一枚铜钱放在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特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身材曼妙。李淳风大为惊讶,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定子午,用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二人说他们在同一方位选中了吉地,便立刻派大臣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发现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乾陵选址就此尘埃落定。李治命唐代顶尖建筑大师阎立德按照皇陵建筑标准及依山为陵的建筑方式统筹修建乾陵。

唐高宗李治在位33年,病逝于洛阳贞观殿,后葬入乾陵。中宗李显即位,仅两个月后便被武则天废黜,年仅19岁的李旦被立为皇帝。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笼络党羽,清除异己,任用酷吏,鼓励告密,不惜滥杀重臣。天授元年(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龙袍加身,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并改唐为周。

武则天在位8年后,找来狄仁杰商量传位之事。狄仁杰告知武则天,自古未有“祀享姑庙”之礼,意思是说:“对于您来说,儿子比侄子要亲。陛下若是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百年之后,陛下驾崩,您会拥有自己的宗庙,太子和他的子孙万代都会用最隆重的礼节来祭祀您。若立侄子为太子,这就难说了,因为从未听说侄子会在太庙中供奉自己姑母。”

狄仁杰又说:“昨天晚上我梦见一只大鹦鹉,两翼折断。鹦鹉之‘武’音,正与陛下之姓同。两翼则为陛下的两位皇子。如果陛下接回庐陵王,启用两位皇子,鹦鹉便可重振双翅。”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传位给太子李显,废周复唐。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享年82岁。她死后,朝廷出现了合葬与分葬之争,严善思极力反对与高宗合葬。最终,李显力排众议,仍让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合葬在了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