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兵围台湾城(1 / 2)伐清从1661年开始首页

台湾城,又名热兰遮城,其原名为奥伦治城,崇祯元年九月,大员长官奉阿姆斯特丹总公司之命,将其改名为“热兰遮城”,华人称为“台湾城”;市镇名为大员镇,位于东南方,占地2.5公顷,居民约有两千五百人。热兰遮城与大员镇被合称为“大员”,是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那时的大员常被拿来当做台湾的代名词,因此大员长官又名台湾长官。

台湾城为典型的近代欧洲棱堡,四周有壕沟,以斜坡土堤为台基,墙面用红砖砌成,以糖水、糯米、蚵壳灰、砂捣和一起作为粘合剂。内城为方型,有上下两层。长宽皆为115米,城壁高约9米,厚1.2米,四角棱堡厚1.8米。地下室是仓库,储存弹药、粮食及杂物;上层设有长官公署、教堂、瞭望台、士兵营房等设施。外城(四角附城)为长方型,长160米,宽77米,较内城稍低,内有宿舍、办公室、会议厅、医院、仓库等公共建筑。共计历时10年修建完成,位于南航道的必经之地。台湾城分为上、下两城,上城又有上下两层,上层最中间是一座四方形的三层建筑,其高度达到了10米。城墙的四周各有一座棱堡,每座棱堡有12门加农炮。在山脚下层又建造了四座半圆堡和两座棱堡,每座半圆堡有3门加农炮,两座棱堡各配置4门加农炮。此外,在城南南方制高点上还有一个碉堡炮台,配置了12座加农炮。在热兰遮最外围又布置了一层木栅栏,挖掘了壕沟。

在防卫上,外城有两个棱堡——荷兰地亚堡、黑德尔兰堡,一个半月堡;内城有四个棱堡——菲力辛根堡、安纳麦顿堡、密特堡、甘博菲尔堡,三个半月堡。每个棱堡和半月堡都装备有三门重炮,合计三十门大炮,可从不同角度发射炮弹,没有攻击死角。

台江内海从北向南共有八个小岛,分别是最北端的北线尾岛,一鲲身到七鲲身等7个小岛,热兰遮城就建筑在一鲲身岛上,地势险要,攻打极难。台湾城的防御主要是针对于海上,其炮台的大炮主要是防备海上战船,台湾城的统治者们万万没有想到郑家军水师会从鹿耳门这么狭窄的地方通过,恰恰避免了台湾城瞄准大海的大炮,直接上岸攻击赤嵌城。

台湾城总督弗里德里克·揆一错估了形势,高估自己的同时,大大低估了郑成功。他更没有想到三点,一是荷军4艘战船失败,1艘被击沉,2艘受伤,1艘逃离,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二是派出援助赤嵌城的两路军队440人全军覆没,无一幸免,这让他和台湾议会的议员们无法得知郑家军陆军的装备、实力如何,让郑家军的实力陇上了一层迷雾,这让他们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三是赤嵌城的在短短2天内陷落感到不可理解。虽然赤嵌城只有160余名士兵,大炮较少,但据城而守,也不至于这么快投降。除非是让猫难实叮感到实力的巨大差距,让他认为抵抗是徒劳无功的,才会乖乖投降。

虽然从赤嵌城的旗语中得知赤嵌城投降,但投降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却无法通过旗语表达出来,这也让台湾城对郑家军的实力更是往上高估一层。但具体怎么样,还是要打打才知道。

台湾城的守军严重不足,只有600余人,虽然能够召集部分市民,但军队的数量不会超过1000人。守军的严重不足,也迫使台湾城只能防守,无力进攻。

中军战船上,郑成功带领一众将领遥遥看着台湾城。看着台湾城的构造和布防,周全斌、马信、何义、吴豪、刘国轩等将领感到一阵阵的为难。

郑家军的诸位将领都是经过战场上摸爬滚打过多的老将了,战场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初次看到西方的棱堡结果,都是面露难色,这城真的不好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