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入私塾”(1 / 2)诸天:从科举开始首页

第四章

第二日。

顾子轩按时来到书房,坐到椅子上便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套尺寸正适合他用的笔墨纸砚。

顾父坐在椅子上看向顾子轩,“今日为父教你写字,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也。”

“上而制、诰、谕、敕,中而表、奏、笺、启、试卷、碑版,下而牒移、文案、契券、帐籍,皆所必须。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宜走笔顺利、清晰整齐。”

顾父拿起笔道:“你才四岁,腕力弱,我先带着你练,不过临帖不能看一眼写一笔,你先读帖,这都是《千字文》里的字,你昨日都认过了。”

在读完帖之后,顾父握住顾子轩的手教导。

“练字时姿势要正确,两脚平放,两手据案,肩平、背直、头正,目注纸上。握笔时要指实掌虚,执笔在指,运笔在腕,先枕腕,逐步提腕、悬腕……”

顾父带着顾子轩写了几个字,便让他自己练。

“你先描红吧,初学者字体间架结构不必多整齐,重要的是先把点画写的精神生动,多加练习之后,点画撇捺一一得其诀窍,写的犹如古帖一般之后,再讲究结构。”

顾子轩闻言认真临帖,即便已经很缓慢很用心了,但还是感觉写的糊到一起了。

人确实不能对四岁小孩的手腕有多大要求。

有时候他感觉自己能写好,毕竟有上辈子的经验在,虽然上辈子也没学过书法,但终究是不同的呀,顾子轩有些气馁。

顾父看书之余瞄了他一眼,“怎么,泄气了?我看看。”

随后拿起纸一观,“这不挺好嘛,你是初学,写的比我想的好多了,你还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练字之事可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个长远的活,需持之以恒不间断的练习,以往还有人在手腕绑上石头练呢,要想写出一手好字,你还有的学啊。”顾父语重心长。

顾子轩听闻,吸了口气,他以前想着写字应当也难不到哪去,是他心性浮躁了。

想明白之后,重振旗鼓,继续临帖,他确实还有的练呢。

日复一日,顾子轩每日都勤勤恳恳读书,习字。

除了在顾父闲暇之日一对一的教导外,大哥氏有时也会看顾些,其他时间都是顾子轩独自学习的。

做完父亲留下的日常课业后,他还会让自己额外练几张大字。

好记性让他不必在背诵诗句上花太多时间,但还是会每日把学过的看一遍,将瞬时记忆变为长期记忆,若不是肖氏怕伤了他小小的身子骨,他练的更多。

夜里两人一合计,便准备过些日子送顾子轩去私塾读书。

私塾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代,至明清时期成为民间广泛设立的学校。私塾的产生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是古代士人阶层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私塾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此外,还包括书法、算术、诗词等科目,以及生活习惯和道德规范的教导。

私塾教学注重背诵和讲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掌握经典文本。教师通常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进度进行指导。

私塾教师多为有学问的士人,如落第秀才或退休官员。学生年龄不一,从儿童到成年人都有,入学年龄一般在6岁左右。

私塾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传授知识,还传承了文化和道德观念。私塾教育对后世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

夜里,顾父就与肖氏商量着,或许轩哥儿不必等到五岁,过段时日就送到私塾也可啊,不用白浪费这半年。

两人一合计,便准备过些时日给县中的陈夫子家下封请帖,说说顾子轩入学的事了。

陈夫子本名陈平,字安之。

是平安县十几年前的秀才,还是当时院试的禀生,只可惜后来一直未中举,便死了心,在家中族学教书。

陈氏族学在广平县很有名气,因为陈家童生、秀才众多,虽更进一步的人少之又少,但家族底蕴到底是深厚的。

而且治学甚严,教导有方,是县里数一数二的私塾了,顾子轩源的大哥顾客也在这里读书。

酉时,顾客下学回来,听说了此事也很高兴,对顾父说:“如此也好,左右还有我这个哥哥在,总会照顾好弟弟的,父亲放心。”

经过商讨,顾子轩上学的事便定在下月初一。

有了章程后,肖氏便开始给李松源准备用具,新缝了书袋,并挑了一位十岁的家生子为书童和小厮,名叫元宝。

初一……

顾子轩早早起来用过早膳,和顾客一起坐上了前往私塾的马车,进了门,时辰还早,便由陈家的管家带至书房,面见陈夫子。

“一会儿见了夫子,可能会对你进行考教,轩哥儿你要好好表现,言行举止要恭敬得体,夫子问什么,你就老老实实答什么,你也不必紧张,只是先行看看你读书的情况,问的题也不会多难,你在家中学的很好,如实答便是了。”顾客叮嘱。

顾子轩认真点头,“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