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城领导们,没有把钱耗费在邀请明星、偶像来唱歌上面。
与其花这么多钱,不如把节目质量提高。多弄出点有创意有想法的节目来。
《皮影戏》这类传统文化手艺,在今天这个日子里,也变得不一样起来。
默赫看见穿着阿拉伯大袍的人偶们,在光影里亦步亦趋地走着。
这些人偶,似乎是以沙特代表团为蓝本,创作出来的。
故事用一种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他们如何在沙城这座古老悠久的城市里,再造山河,云合景从,高掌远跖,晖光日新……
《皮影戏》的开头是这样的。
原来的沙城,发展相对缓慢,落后于其他沿海城市。
许多年轻男女,由于在当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被迫背井离乡,前往发达地区求职。
父母为他们准备了各种衣裳、生活用品,打包了大大小小的行李、衣物,甚至棉被……
年轻人背着厚重的行囊,乘坐绿皮火车、长途汽车,远赴他乡。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没有时间回家看看。
有的甚至连春节,都没能回家乡看望父母。
生活的压力,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距离的差距,让他们越发感到迷茫和消沉。
然而,就在气氛令人感到压抑难受的时候。
沙城迎来了他们的“神”。
什么神?
财神……
没错,默赫及沙特代表团,就是那位财神爷。
而且还是一位普度众生、力挽狂澜,为平民老百姓造福的财神。
道观里的财神爷,都不用供了。
那些都是假的,供奉几十年一毛钱都没有。反倒是香火钱,捐了不少。
以后统统改供“沙特土豪”。
人家才是真正的财神夜,且造福于民。
对于这种夸张式的民间表演,默赫表示过了过了,不至于真不至于这样。
百姓们的朴素情感,他能理解。
但他好歹是阿拉伯人呀……
财神是道教的。
这神话体系,不就有点乱了嘛……
《皮影戏》的创作者,是一对七老八十的老爷爷和老奶奶。
老两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皮影戏》这门手艺,可以说代代相传。
可惜到了这一代,儿子辈和孙女辈,都不准备学了。
家里的小辈们,都出去打工。乡里就剩下他们这帮老人家,独守田园期待着小辈们的探望。
老两口也是过来人。
经历过民国、抗日……各种近代最惨烈、最悲壮的时代。
别看他们年纪大了,学历有限,数码产品也不怎么会用。
但老人家明辨是非,知道谁是好人,谁值得爱戴。
一出皮影落下帷幕。
老两口互相搀扶,颤颤巍巍地来到台前。
默赫以及台下观众,给予两人最热烈的掌声。
坐在他身边的妮娜,中文水平与日俱增。
颇有天赋的她,甚至都不需要翻译,就能看懂节目里蕴含的情感。
“不知天高地厚”的妮娜,甚至还用中英双语,给默赫翻译内容。
诸如《洛神赋》里到底讲的是什么呀,刚才的《皮影戏》故事,想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吧啦吧啦吧啦,听得默赫真想用什么东西堵住她的小嘴,让她说不出话来。
不就会点中文吗,搞得像谁不会似的……
哪怕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也没必要这么嘚瑟吧……
毕竟会这门语言的人,有超过十四亿人,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