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3章 主动献城(2 / 2)明末:特种部队在1645首页

黑衣人会意,向前两步,举起了钢刀。

黄奇中见状,惊恐道:“不要,别!啊...”

钢刀劈下,劈下黄奇中的脖子,黄奇中的惨叫声戛然而止,喷洒出来鲜血溅满了整张床。

另一道尖锐的声音响起,是那个小妾看到如此血腥的一幕,忍不住尖叫起来。

姜绍骂道:“恬噪!”,然后示意另外一个黑衣人,另一个黑人上前,毫不犹豫地将钢刀捅入了小妾的肚子。

一床两尸,黄奇中的头颅被割了下来,姜绍三人提着头颅离开了县衙门。

看到姜绍提前黄奇中的头颅出来,李涛也松了口气,道:“我的人已经控制了城内重要关口,衙役和另外一总旗的守备军,由你去解决,务必要在天亮之前,完全掌控县城,保证将德兴城完完整整的交到兴复军手中!”

(注:一个总旗由五个小旗组成,共50人)

姜绍点点头,道:“衙役都是德兴本地人,老夫在其中几分薄面还是有的,至于另一总旗的守备军...”

姜绍取出一张盖有县衙大印的调令,道:“我可以将另一总旗守备军调下城墙,到时李大人你的人做好准备,然后配合黄奇中的人头,缴了他们的械。”

李涛赞同道:“那便如此办!”

城内有两个总旗的常驻守备军,本来这两个总旗的守备军都应该由县令直接掌控,但黄奇中平日里沉浸于酒色,不想管事,索性将城防的事都交给了师爷姜绍和县丞李涛,所以也就不太在意李涛对守备军的拉拢了。

姜绍没有官身,还要靠黄奇中的手令来管理其中一个总旗的守备军,李涛是正儿八经的官,只要黄奇中正式授权过,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指挥另一总旗的守备军,这也是两人的不同。

于是,姜绍手持县衙大印的调令,将另外一总旗的守备军调下了城墙。

这一总旗的守备军在城墙上披甲酣睡,陡然被叫醒,见姜绍拿着县衙的调令,也不好发作,只好照做,依次撤下城墙。

县衙的调令中说兵器也要换,所以兵器就留在城墙上,不用带下去。

这样的调令虽然让人不解,但见有黄奇中的亲笔和大印,也只能照做。

只是这支没有携带武器的守备军刚一下城墙,就被另外一支全副武装的守备军包围了起来。

被包围的守备军还没搞清楚情况,就见李涛站了出来,手里提着黄奇中的人头,对这支守备军领头的道:“罗总旗,那兴复军的军容之盛,你也亲眼见到了,只凭我们一百常备守军,和五百名临时征召的守备军,你认为能挡住兴复军多久?”

罗总旗站了出来,吃惊看着黄奇中的人头,陷入了沉思,许久之后,才表态道:“一切愿听县丞大人安排!”

没办法,形势比人强,罗总旗如果看不清形势的话,相信很快就会身首分离!

见罗总旗愿降,李涛和姜绍也是松了口气。

这下,德兴县城彻底落入了李涛和姜绍的手里,以作为送给兴复军,换取前途的“礼物”。

......

城外的梁子城和陈邵平早早起来,望着近在咫尺的德兴城。

德兴县城只有一百常备军,和另外五百名临时征集的守备军,不足为虑,但要做到影响尽可能小,还是要花些心思的。

兴复军摆开架势,包围了德兴县城,但没有马上攻城,也是想给城内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看清形势,主动来降。

至于气节?你都降清了还能有什么气节,还不是谁势大就投降谁?

所以梁子城认为,只要城内的知县还有一丝理智,那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来降,再不济也是先派人出来谈条件,然后再降。

于是梁子城吩咐道:“将招降信件射入城中,三个时辰之内,也就是正午之前,如果德兴城不降,那就攻城!”

梁子城的命令刚下,便有警卫来通报:“报告梁指挥,有三人从德兴城内出来,在军营外求见!”

“哦?”梁子城笑了,道:“说曹操曹操就到,快带他们进来。”

陈邵平道:“看来这知县还是识时务的,经过一晚就看清了形势,也不错了。”

不一会儿,警卫员将姜绍和两名仆从带了进来。

“拜见将军!”姜绍一进来就直接跪下,道:“在下县衙师爷姜绍,携知县黄奇中的人头来降!”

“知县黄奇中的人头?”在梁子城和陈邵平还在疑惑时,另一名警卫员提着一个木箱走了进来。

警卫员道:“报告梁指挥,检查过了,里面的确是一颗人头!”

梁子城盯着那个木箱子,道:“打开!”

警卫员打开了木箱,提着一根细长的辫子将里面的人头提了出来。

梁子城眉头一皱,看向跪在地上的姜绍,质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姜绍微微抬头,但不敢跟梁子城对视,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一一道来。

在姜绍的口中,黄奇中是一个凶神恶煞、作恶多端、不得民心、刚愎自用、对满清死忠的人,意图顽抗兴复军的攻城...

姜绍作为师爷,苦劝黄奇中不动,最后无奈之下,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着想,只好出此下策,联合县丞,杀了知县黄奇中,献出德兴县城。

梁子城和陈邵平静静的听完姜绍的诉说,面面相觑,一时也搞不清楚事情的真假。

但有人主动献城,总是好事一件。

最后决定抽出一个营的兵力,跟随姜绍进城,试探一下德兴县城是否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