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渡将肖震之事写了奏折禀报了赵正。
赵正看着奏折,皱了皱眉,原本听闻肖震屡次立功,还想着等打了胜仗之后见一见他,未料到他竟然还乡了。
也罢,被北胡俘虏又放回来的副将,到底有些存疑,不敢重要。
只是可惜了,南夏许久未曾出现过肖震这般勇猛的大将了。
肖震归乡的消息,北胡的探子后来也探听到了,禀报给忽拙,忽拙叹了一声,惋惜不已。
不过对北胡来说,这属实是个好消息的。
“肖震离开军营,还乡了。”回到自己的大帐后,忽拙将这个消息告诉沈悦兮。
沈悦兮愣了楞,她的感觉和忽拙是一样的,像肖震那般英勇的将才,就此埋没乡野,实在是可惜了。
“人都说识英雄重英雄,而南夏识英雄却不重英雄,赵正杀了我兄长,许渡弃用肖震,两位副将未得善终,只怕会伤了士兵的心啊。”沈悦兮感慨了句。
失了民心江山便岌岌可危,失了兵心便失了热血斗志,沈悦兮觉得,总有一日南夏会溃败。
这场溃败之战发生在来年的夏季。
南夏丰饶的物质和土地,适宜的气候,都让北胡的士兵振奋,他们要占领这块土地,让自己的族人迁移至此,安生度日。
因此,北胡的士气越来越高涨,而南夏的士气却越来越低迷,有些城邑的官员贪生怕死,北胡大军还未到,他们却弃城逃命去了。
北胡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带着不可抵挡之势直达浑江。
浑江是南夏第一江,延绵数百里,江水浩瀚且深不可测。
南夏大军退到江边后,求援书已经到达京城,赵正虽然怒不可遏,却也得面对这个现实,想来想去,只有靠着浑江这个天然屏障拦住北胡大军的铁蹄,于是赵正派出南夏水军,用数百大船将南夏大军与逃难的百姓接到浑江南岸。
北胡大军的探子将此事禀报忽拙。
浑江忽拙是知道的,以往他去京城时,过浑江全靠南夏的渡船,江水之宽,之深都未可测,北胡大军要想过江,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们能造一大批船只出来。
可是造船,对北胡来说,缺乏匠人,而且,造船耗时耗力耗财,就算客服了这些,北胡大军只怕也未必是南夏水军的对手。
忽拙知道,这场战事只怕要暂停至此了。
当沈悦兮知道这个消息,不知道为何却松了口气般,对她来说,这场战事耗时太久,终于可以暂时歇一歇了。
灭夏已经将满一周岁,扶着东西已经开始蹒跚学步,沈悦兮看着他,想着毅儿,他已经三岁了,是满地跑的年纪了。
想起毅儿,沈悦兮便会将灭夏紧紧搂在怀里,然而越是如此,沈悦兮越是心痛难当,都是她的孩子,毅儿却流落在外,让她情何以堪。
反正如今战事也暂停了下来,忽拙该有精力去寻找毅儿了吧。
沈悦兮向忽拙提了这个要求,忽拙哦了一声,再未说话。
忽拙的态度让沈悦兮有些失望,她以为忽拙会和她一样对寻找毅儿这件事抱着急切之心,可是他的反应如此淡然,让她觉得他根本不想寻找毅儿。
“你是忘记毅儿了吗?”沈悦兮问。
“怎么会呢?”
“可是你的样子一点都不急。”
“这也不是急就急得来的事,这段日子一直都有派人在找毅儿。”忽拙说着,垂下眼帘。对沈悦兮撒谎的时候,他不敢看她的眼睛。
“那一直都没有消息吗?”
忽拙点了点头。
沈悦兮却有些不大信,“她一个年轻女子,带着孩子,应该很容易找到吧。”
“她若有心隐藏,只怕不大容易。”
“你说,她会不会死了?”沈悦兮想了想,忽然问道。
忽拙挑了下眉毛,没有说话。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沈悦兮却被自己这个念头吓了一跳,若是秋儿死了,那么毅儿呢?
太可怕了,沈悦兮用手抵住自己的嘴巴,也不再说话。
忽拙在心里暗暗叹气,毅儿的死,究竟该不该告诉悦兮呢?
思来想去,忽拙觉得还是不能说,让沈悦兮心里有个念想总比知道真相后更加绝望痛苦要好的多吧。
因为战事暂停,沈悦兮一直绷紧的神经放松了下来,白日里,沈悦兮对知翠道:“进了城好些日子了,今儿个出去逛逛吧。”
知翠点了点头,二人便带着灭夏,一道儿出了门。
后面自然跟着护卫,虽然南夏大军撤退了,但是江城里还有许多南夏百姓留了下来,忽拙虽早已下令要善待这些百姓,但到底是侵入者,南夏百姓对北胡人还是有戒备之心,所以也不排除他们会忽然做出激烈的抗争。
江城没有被烧杀抢掠的痕迹,但就是莫名的萧条,大街上,行人很少,见的最多的便是北胡士兵,北胡人接管了这个城邑,要重新任命官员,南夏百姓也要重新登记户籍,归入北胡的管理范围,所以需要料理的事还很多。
沈悦兮看着街上的一切,曾经的南夏人也好,北胡人也好,大抵都是随着命运的洪流颠沛而已。
感慨之余,迎面走来一个人,手里拎着两只江鱼,戴着草帽,看到沈悦兮时,那人低下了头,与沈悦兮擦肩而过。
有些熟悉。沈悦兮在脑子里迅速地做出反应,“肖副将?”
沈悦兮回头,喊了一声。
那人定了一下,继续向前走去。
沈悦兮折身跑回去,“肖副将?”
那人侧过头看了看沈悦兮,微微笑了笑,继续阔步往前走去。
此人正是肖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