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62章 惊动首长们了!(1 / 2)亮剑之神机百炼首页

兵工厂距离总部的野战医院很近,升级后的钢制萝莉如花人偶已经可以用简易担架抬着康复的残缺的伤病员跨过浮桥往来。

抗战的残酷性从残缺的伤兵员就可以窥见一斑,通常二战期间一场战斗的伤兵率通常在30%左右,超过这个比例军队就会失去战斗力。

德军:在二战中,德军步兵师的伤兵率超过30%后,战斗力会显著下降,难以继续有效作战。

日军:尽管日军在二战后期的伤兵率一度达到50%,但其战斗力仍然顽强。

在工业革命后的战争里,各种重火力的快速发展,让战场上的伤亡率不断增加。热兵器的杀伤力远超冷兵器,一颗杀爆榴弹炮打在地上,周围几十平米都会被弹片和冲击气流覆盖,士兵没有掩体保护的话非死即伤。

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不管是最小的班、排还是最大的集团军或军群,每当士兵达到一定的伤亡比例,军队就会“失去战斗力“。

其实除了被成建制消灭外,大部分军事单位“失去战斗力“是指撤退休整。以现代战争来看,一般伤亡率达到20%就会有失去战斗力的危险,

30%则是全世界军队公认的伤亡率界限,超过30%,仗就没法打了。

30%这个比例看起来好像不太高,为什么军队会以此为界限呢?

没经历过战场腥风血雨的人,很难理解伤亡二字的含义。

无论古今,战场的伤亡率高低直接牵扯到军队的士气。

毕竟执行作战任务的是人,不是游戏里的NPC能够战斗到最后一丝血。

在古代战争中,救护水平非常低下,一般受伤的士兵很难存活。冷兵器时代的军队伤亡达到十分之一以上,士气就会受到打击。这时,除非是治军有方的名将坐镇后方,否则士兵们就会产生溃散,也就是古文中的“弃甲曳兵而走“。

这时敌军会追击这些失去战斗力的士兵,古代战争时大量的伤亡和俘虏,都是产生在一方溃退而另一方追击的过程里。

现代战争因为医疗救护体系的成长,一般伤兵和阵亡士兵都会撤下一线,并且有新生力量上前线补充,所以士兵溃逃的现象有所减轻。

但是伤亡率依然对士兵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一线作战的部队死伤惨重,有去无回,士兵们可能会产生“畏战情绪“,甚至完全失去斗志变成逃兵。

军队统计伤亡率分为战时和战后,战场上的实时伤亡率就是负伤和阵亡,有一个就算一个;

而战后统计伤亡率,则有受伤、阵亡、被俘、失踪四种。

这四种损伤一时半会儿都无法恢复,军队的人员是实打实的减员。

有的伤亡过大的部队会放弃重整,直接撤销番号,剩余士兵编入其他部队。

既然伤亡率是对军队士气有影响,那30%伤亡率的这个分界线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难道士兵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能量化吗?

其实这并不是心理学得出的数据,而是跟近代军队的编制有关的,是西方各国军队的默认规则。

要理解伤亡率,首先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一支军队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拿枪打仗。

军队里除了大量的一线战斗部队,还有很多后勤和技术兵种,例如工兵、炮兵、通信兵、医务兵以及辎重运输部队、指挥部等等。

在打仗的时候,负责冲山头进攻、或者蹲战壕防守的大多是步兵,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呢?

德军在二战爆发时的步兵师人数是17000人上下,共分为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除此之外,德军步兵师还有侦察营、反坦克营、工兵营、汽车队、通讯队,以及师指挥部和卫队。

德军的步兵团下属三个营,一个营850人,这样算下来,德军的一个步兵团有2500人左右。

但这些人并不全是步枪兵,还有相当一部分非战斗人员,除去这些人,德军一个师的三个步兵团共7000多人,按照一个整装师17000人来算,步兵的比例正好是40%。

假设德军步兵师伤亡率达到30%以上,那一线战斗的人可能就剩下一千多人了。而且士兵在受伤后还需要照顾,轻伤员能自理,重伤员一个人则需要两个人去抬。

当伤亡率达到30%,这剩下的1000多个士兵也要分兵去照顾伤员,前线几乎没多少拿枪的人,这个步兵师也就失去了战斗力。

对于伤亡率和战斗力的界定并不是一锤定音的,不同国家各有高低。

抗战时期的日军,日军对自己军队可承受的伤亡率定的比较高。

此外,日军的军队编制和西方不同,由上到下是师团、旅团、大队、中队、小队的形式、日军的甲种师团人数众多,比西方的“师“要多10000人左右,人数大概在27000人上下,乙种师团也有25000人。

日军甲种师团下面有两个步兵旅团,还有工兵、骑兵、炮兵、辎重运输兵各一联队,加上师团指挥部,以及旅团指挥部,这都是非一线战斗人员。

按照抗战日军的编制,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一个联队人数在3800人左右,一个旅团也就是7600人。

由此计算,日本甲种师团的一线步兵有15000人上下,超过师团总人数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