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张浩很不屑一顾地笑了一声,随后走上前,用手指着沈时年,说了一句:“你知道吗?每个人会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代价的。”
沈时年只是笑笑,耸耸肩,没有回答。
他的眼神并没有盯着张浩,而是在看裁判。
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不出所料,张浩在“石头剪刀布”中获得胜利,拿到了先猜的机会。
什么叫“像这样的对手”?你以为你是谁?
张浩阴沉着脸。
很快,裁判宣布游戏开始。
“红桃2。”这是张浩在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第一回合,没有什么技巧,只是纯粹的猜测。
很快,这张牌被裁判从牌堆里弃出来,扔在了桌子中央。
“回答错误。”没有多说什么,裁判从牌堆里拿出两张牌分给了沈时年和张浩。
从小到大,敢羞辱他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张浩一直在观察着沈时年的表情,他看了一眼自己手里的牌,是一张红桃3。
没什么有用的线索。
紧接着,在第二回合,沈时年也报出了他的猜测:“黑桃2。”
这张牌,是他顺着张浩的答案说出来的。
当然,也不对。
张浩从裁判手中接过自己的第二张牌,是方片1。
“方片2。”这是他给出的第三回合的答案。
其实这样回答是有技巧的,目的是先排除某一个数字的所有结果,缩小锁定范围。
沈时年方才跟着他也出了一张2,显然也是这个意图。
当然,这次的答案依然是错的。
很快,第三张牌黑桃4发到了他的手上,可以说完全没有规律。
真的是随机发的啊,张浩看着自己手里的三张牌,摸了摸下巴。
“红桃3。”但沈时年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第四回合,为什么没有跟梅花2?
张浩眯起眼,盯着沈时年。
我知道了。
这张红桃3在张浩手中,不得以,他把这张牌弃了出去。
根据规则,本回合裁判没有给他牌。
自己的牌被对手猜到其实是相当不利的一件事,因为这样会带来信息差,甚至导致最终输掉游戏。
不过,沈时年拿到牌后的一个小动作,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时年没有将第四张牌排在手里最后的位置,而是把它插在了最右侧那张牌的上方。
哦?
这种握牌方式很眼熟,其实是斗地主遗留的习惯,人们通常把“顺子”或相同的牌叠在一起。
在游戏里,这个小习惯可不好啊。
张浩忍不住露出了笑意。
好啊,好啊。
信息差已经弥补回来了,而且自己好像知道的更多一些了呢。
你还真以为,你猜到我的牌就占优势了?
想到这里,他看向沈时年的目光更冷了一些。
沈时年察觉到张浩的视线,看了过来,眉头紧皱。
时年知道,这是一场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所谓“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重点在于两个部分。
一是“不完全信息”,也就是博弈双方不能完全了解场上的所有信息。
本局游戏的“不完全信息”来源于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裁判手中的牌,这是博弈双方都不知道的信息;二是各自手里的牌,这是博弈双方不被对手了解的信息。
其次是“动态”,也就是博弈双方依次、轮流决策,这局游戏里体现为双方轮流给出猜测而不是同时给出。
“动态”的特点是可以互相观察对方的上一轮决策,并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综合决策。
不过这个游戏有些特殊,裁判手中的牌最终会分发到每一个人手中;又因为只有两个人,所以这时他们就会掌握场上的所有信息,真正的结果也会浮出水面。
当然,游戏不可能等到这时候才分出胜负。
在这之前,双方肯定都已经通过观察对方决策来推理出一些信息了。
不过,推理能力的差距,决定着你是否能比对手提前掌握到所有信息,而后得出结论。
所以,赢下这局游戏的关键在于不断地创造信息差。谁掌握的信息更多,谁就会赢得比赛。
想到这里,他不禁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对手,却发现他也正在看自己。
两人相视,互相笑了笑。
张浩根据方才的一些信息,对沈时年手里的牌已经有了一些猜测,也对整个局势有了一些判断。
看样子,沈时年是拿到了一张相同的牌。
这张牌被插在第一张的上方,那它会是几呢?
一定是两张1。
张浩在沈时年没有继续跟出梅花2时就已经猜到,他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梅花2就在他的手里。
如果沈时年的握牌方式是保留了斗地主的习惯,那么从右侧到左侧,牌的顺序是从小到大的。
现在沈时年手里的牌有三列,最右侧、最小的牌只有两种可能,1或2。
显然,已经有3张2被弃掉,那这张重复的牌就不会是2。
那就只能是1了。
所以,沈时年的手中应该有两张1,一张梅花2,以及一张3或4。
现在,能确定的是,整个场上的数字2已经被两人排掉,那么,结果应该在剩余的三个数字里。
分析到这里,张浩长舒了一口气。
自己没有留下破绽,所以对方获得的信息一定比自己少。
这场游戏,从这里开始,自己就已经站在优势地位了。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像“滚雪球”一样把它扩大。
沈时年啊沈时年,这局赢了你以后,你就剩3枚筹码了吧?
那,为什么沈时年第四回合会猜一张红桃3呢?
张浩并不认为对方知道了自己的手牌,应该只是巧合而已。
思考许久,为了试探沈时年手中剩下的那张未知牌,在第五回合,他报出了“梅花4”。
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但当裁判将这一轮的牌发到手中时,张浩只感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