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无言以对。
就连朱高炽都为之侧目,没想到这些年朱高煦也不是没有成长。
天子绝望自杀。
这件事不上称就没事,但是一上称,一万斤都挡不住。
朱棣想要拿这事上称,朱高煦就反过来拿洪武三十五年的皇宫大火上称。
简单点说,朱棣也干了!
吕震此时回过神,深吸一口气,看了看奉天殿的局势,见到朱高煦跪在朱棣面前,说出了很有水平的一句话。
难道汉王开窍了?
不。
他转念间打消了这个想法,确定朱高煦只是下意识地说出心里话。
场面有些尴尬。
吕震旋即出列,问出了关键问题:“请问陛下,当如何安葬允炆?”
……
过去,朱棣遥望宫中升腾的烟雾,急忙派遣中使前往救援。
当中使抵达时,一切已无法挽回。
他带着建文帝的焦尸返回,向朱棣禀报。
朱棣悲痛欲绝,哭道:“你果然如此痴傻吗?我前来,是为了扶持你行善道,你却误解我的苦心,竟落得如此下场!”
于是,朱棣备下厚礼,将建文帝安葬,并派遣官员致祭,同时辍朝三日以表哀悼。
关于如何安葬朱允炆,朝野上下曾展开激烈争论。
朱棣不承认朱允炆的皇位,甚至抹去了“建文”年号,而称其为“洪武三十三年至洪武三十五年”。
对于朱允炆的称呼,更是避开了皇考、先皇、建文帝等敬称,直接以“允炆”相称。
在礼仪规格的选择上,朱棣犹豫不决。
他不想用天子的礼仪安葬侄子,但是建文帝又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帝,如果用藩王规格下葬,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父亲朱元璋。
正当他陷入困境时,翰林院侍讲王景提出了建议:“应该用天子的礼仪下葬建文帝。”
朱棣听后沉思良久,最终勉强采纳了王景的建议。
下葬建文帝不仅是处理国丧之事,更是拉拢建文帝遗臣的好机会。
毕竟,在朱棣刚进入南京时,并不受官员们的欢迎。
进城当天就遭遇了不明身份人员的刺杀,幸好他命大躲过了一劫。
当时南京的大部分大臣都曾表示不承认朱棣的皇位,甚至有人如景清在朝堂之上公然刺杀朱棣。
因此朱棣决定借此机会向世人展示他的宽容与大度。
尽管朱棣用天子礼节下葬了朱允炆的焦尸,但并未修建皇帝的陵寝,理由是“焦尸是否是允炆”尚有争议。
……
现在证明那具“焦尸”确实不是朱允炆。
那么要如何安葬朱允炆?
是继续按照天子下葬的礼节,还是改为藩王的礼节?
还有陵寝的问题,是将已经下葬的棺木挖出来,将朱允炆的棺木送进去,还是给朱允炆修建皇陵?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吕震直言道:“允炆既然明言,太祖高皇帝临终前,希望传位于陛下,那么陛下当是‘父死子继’。”
“若是以‘天子之礼’下葬允炆,则是昭告天下允炆‘以孙继祖’承袭皇位。”
“那么,陛下便是以小宗继大宗。”
“陛下该如何自处?”
此话一出,奉天殿霎时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对于这个问题,朱棣强调自己的继位是“父死子继”,但是对于朱允炆,则是按照需要“下落不明”“自焚而死”,需要拉拢人心的时候,就是“自焚而死”,以天子礼节下葬;需要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就是“下落不明”,不建造皇陵。
朱棣道:“按照礼法,应当如何?”
吕震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当以藩王之礼下葬允炆,将其和懿文太子安葬于一处。”
此话一出,立刻有人跳出来反对。
“荒唐,太祖高皇帝传位于允炆,只是违背太祖的嘱咐,有道是‘父死,三年不改其志’,允炆乃是不孝,陛下有太祖高皇帝的遗训,本就可以废黜其皇位。”
随着这些话语,奉天殿霎时乱作一团,各种言语充斥了大殿。
如何安葬朱允炆,事关礼法,更是涉及皇位继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