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种地(1 / 1)90后的童年趣事首页

家乡的地形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北高南低,风大雨少,地也分为北边的坡地和南面的水地。小时候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北边坡地承包的几亩果园,说是坡地,地里是由沙子,石头,黄土组成。果园盛产国光,黄元帅苹果,特别甜,一到了苹果成熟的季节,就开始爬树摘苹果,那时候也不知道给苹果套袋这一说,都是露在外面,历经风吹雨打的,一个个都饱经沧桑,有的被虫子咬了,有的熟透了掉到地上。带着编的柳条筐,去摘苹果,好的放到筐里拿去卖,坏的留着自己吃,特别严重的就只能喂猪了,我去了那是一边摘一边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那是真甜。每次去都吃的饱饱的,就没有吃够的时候。摘起苹果来也不知道累。弄好了就一筐一筐的抬出去。拉倒镇上或者县里去卖。挨着果园的是一个黄土盖的小房子,承包果园的几家人轮流有人在这住,看着这片果园。后来果园也不挣钱,没人管了,再后来不知道哪里去的人就都给推倒了,统一盖起了新农村的新房子。因为离住的地方远,没几家愿意搬过去。

家里另一处坡地是在英雄纪念碑附近,那是解放战争的时候,一场著名的战役,傅作义的35军就在这被消灭了。坡地水很少,都是打的机井,浇地就要买水,沿着蜿蜒曲折的水泥垒的小水槽,有30厘米宽,20厘米高。夏天最舒服的就是浇地时把脚放水槽里,在里面走来走去,水很凉快,渴了双手就捧起水来喝。刚开始种的是高粱和黄豆一类的。耐旱,还不用怎么管,有时间就去除除草就可以了。高粱杆可以用来做扫地的扫帚,小时候见我爸做过。一根绳捆腰上,另一端用捆在两脚登着的木棍上。把高粱杆捆起来,然后用刀把上面削成尖的。下面用铁丝一点一点绑起来。一会功夫就弄完了,扫帚就做好了。后来那片地还种过香瓜,忘了是什么型号的,我经常去地里看着,免得被别人摘去。看瓜的时候,口渴了,我就去摘个白里透黄的,这样的就是全熟了,咬一口那个甜,瓜里的籽,也是一点没浪费都吃了。后来长大了,去超市看到香瓜就会买几个,可是没有家里种的好吃。附近好几家都种,就有外地车去收瓜了。几块钱一斤,直接去地里摘好了,过秤后,直接给钱。可以是快熟了的,但是不要熟透了的。熟透了不好运输,路上就磕哒坏了,香瓜也不能年年种,种一次就得缓几年再种。

再后来父母外出打工,没时间照料,这片地就种上了杏树,枣树,有时间去浇浇水,除除草。前几年树都结果了。

从家往南走,过了大灌渠,在走几公里就到了水地,说是水地,其实也没什么水。浇地的也只是大灌渠里偶尔引来的水,灌渠里大部分时间是干涸的,露出最下面一层黄沙。水地一般都会精心照料的。春天就会把地翻一下,然后把羊圈里的肥料到在地里。等到了种玉米的日子,爸妈在前面刨个小坑,我拿个盆,里面放满了种子,一个坑里扔个两三粒,然后用脚划点土盖上,一直重复着,直到把地都种满了。种大蒜我认为是最累的,得弯着腰,刨坑,还得把蒜瓣头朝上,根朝下栽倒土里,最后还要再盖上塑料布,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种菜也累,育苗,然后挨着栽种。种的菜有茄子,西红柿,芹菜,香菜等。茄子大概最高长到1米高,分出好多个枝丫,能结很多茄子,隔几天就长出几个,摘了前面的后面的也长不多熟了。一直结果

能结到秋收。水地附近就是公路,公路上常有来收菜的。那时候我记得茄子最便宜的时候5分钱一斤,一袋子也就卖5块钱。香菜贵,一斤1快多。种的西红柿需要搭个架子,西红柿会一直往上爬,结一串西红柿,渴了就摘个吃,很沙很甜,现在基本上买不到那样的了。我记得芹菜种的最多,后来芹菜价钱低,人工钱都收不回来,只能咬牙硬着头皮,把芹菜收了,有好多都已经坏地里了。一年下来也不挣啥钱,还特别累。每天起早就去下地,熟了的就摘了,放筐里,给菜贩子拉过去。有草了就除除草。有水了就连夜穿上雨衣,雨鞋浇地。没水的时候就在地旁边挖个深一米二三左右的坑,就可以挖到水,然后用来浇地。过一段时间就要施肥,氨肥和尿素,肥的味真是一言难尽,太味了,抓一点,撒到玉米根部附近就可以了。父母的手掌常年都是老茧,茧上有许多裂纹。每天戴个草帽,骑着二八大杠,后面带把铁锹或者是掘头,车座子和后座上夸个正方形的尿素袋子做的包,包里放着吃的,忙起来就在地里吃点。

到了秋收的时候,我最怕掰玉米,两米多高的玉米,走在里面,早晨还有露水,衣服都湿了,还好穿得厚,中午太阳升起来,又热得不行,玉米上还有毛毛,每次掰,都弄得浑身都痒痒。中午在地里休息会吃点东西,吃好了就继续掰。

有个五六天吧,基本就都掰完了,拉倒院子里把皮去了,毛都弄干净晾晒,就靠着屋子垒起来。就这样放到第二年,基本上就都晒干了,再拉倒粮站去卖。玉米刚撇下来水分高价钱低。

这么多年玉米价钱很稳定,基本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