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米跟着陈妈妈和仆人边走边看,走了快2个时辰才到了玄都观。
陈妈妈不用介绍,陈大米就知道这是玄都观了。因为这玄都观的大门牌坊一眼看上去就是大气上档次,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的小道观了。
玄都观大门为宫殿式的牌坊,牌坊崇高雄伟,金碧辉煌,庑殿式顶,正脊上饰琉璃雕花漏空瓦格,中竖红黄色宝瓶,两端有张口翘尾龙形鸱尾,四檐装琉璃瓦当,檐角上翘。坊壁正中是“玄都观”三个大字,金光闪闪,鲜丽夺目。而牌坊两旁耸立着装饰华丽、嵌有云龙大幅浮雕的照壁,壁下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狮和古式的铜香妒。
陈大米看着玄都观大门络绎不绝的人流,心想,“看来这个景点是当代长安城的5A景点了,嘿嘿,不用门票,不错不错。”
陈大米跟随妈妈穿过人流,进入玄都观大门,陈妈妈并没有带大米往右边的大殿走,而是往左边走。
走没多久,越过一个小土坡,就看到满园的桃花了。
陈大米对于观赏桃花并没有太高的期待,因为他之前在现代就看过大片桃花盛开的情景了,他认为桃花都差不多,就是桃树的花而已,一千多年前的桃花与现代的桃花会有什么大的不同吗?
然而看他看到玄都观的桃花时,他意外地发现,这些桃花跟他在现代看到的桃花还真不太一样。首先玄都观桃树看起来样子和陈大米在现代看过的差不多,但桃花就有所不同。古代的桃花小一些,但颜色却是更鲜艳,而且闻起来有一种异常清新的淡香,让人好像要沉醉在桃花林中。
这些桃花如诗如画,红中带粉,粉中带白,每一朵都如同精雕细琢的珍宝,静静地开放,这些桃花如同清晨的太阳,照亮了整个春天,或许它们的美丽比较短暂,但桃花绽放的热烈和灿烂,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陈大米跟着陈妈妈和仆人,在桃花林里转来转去,左看右看,如果那时候有手机,那肯定是人人手持手机,在美艳的桃花前摆上各种姿势,拍个不停了。
陈大米想到这里不由噗嗤一声笑出来,陈妈妈摸了一下他的脑袋问,“怡儿,你笑什么?”
陈大米总不能说自己想用手机拍相片吧,只得对妈妈说,“没有,只是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桃花,开心地发笑而已。”
陈妈妈也笑笑说,“怡儿,你喜欢就好,那我以后每年春天都带你来玄都观看桃花哈。”
两人正谈笑着,忽然听到前面围着一群人在大声说小声笑的,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陈大米想看看是发生什么事,就拉着妈妈向人群走去,走近去,才看到原来一大群人围着一面风雨廊的一面大概三米高的墙,不知道在看什么。
陈大米走近过去,凭着自己五岁小孩的小身躯很容易地拉着妈妈钻进了人群里面,进到里面,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个中年男子,他穿着一身当时流行的青色长圆领衫,头戴幞头,脚蹬乌皮六合靴,这男子正拿着一支毛笔在白墙上写字,准确来说是写诗,他边写,旁边好事的群众就高声诵读出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全诗写完,那人在诗前面写上诗名《玄都观桃花》,这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写好诗名,那人还在诗尾写上自己的大名:刘禹锡。
陈大米一看,啊,妈呀,我又遇到一个自己认识的人了,刘禹锡,原来他就是得禹锡,我认识他啊!
围观的人看到落款是刘禹锡,也不由惊呼出来,刘禹锡看来在当代也是名声在外的。
而陈大米对刘禹锡的印象来自于《陋室铭》,还有一首是中学必背的刘禹锡代表作之一《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这首诗是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天江苏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这《乌衣巷》是第二首。
大家看刘禹锡写完《玄都观桃花》,有些好事的人大声喝彩起来,有的人叫好,有的人鼓掌,更多的人是七嘴八舌说起话来。
放下笔的刘禹锡,转过身面对围观的群众,朝大家挥了挥手,作了个交手礼,然后与旁边的友人说话。
陈大米此时再认真看了一下这个自己认识的名人,刘禹锡个头不算高,看起来就是1米7左右,不过,在那个时候也不算矮了。然后身材是单薄偏瘦的。刘禹锡留着那时候流行的胡子,按那时候的叫法是髭,就是上嘴唇上的胡须,而且刘禹锡的是翘胡子,也就是胡子两边尾巴微微往上翘,看起来很精神的样子。
刘禹锡没对群众说什么,只是再作了个揖,然后和友人一起离开了。
其实陈大米想跟刘禹锡说说话,但又不知说些什么好,总不能对人家说我很仰慕你,你的诗写得很好,我会背你的《陋室铭》吧。
陈大米再次想快快长大,不然自己五岁小孩的身份怎样跟这些大诗人交往?
见刘禹锡走了,陈大米心里感到一阵失落,轻叹了一口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这位大诗人了。
陈大米再无心情看桃花,拉着妈妈也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