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洪站起身,踱步思索半晌,道:“出征之前,我曾向节帅承诺讨灭黄巢。”
“杨副使认为我们应当去追击黄巢吗?”杨师厚问道。
杨彦洪叹了口气,道:“安史之乱期间,朝廷九大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邺城,谁也不愿意先动手。李嗣业忠勇,第一个出兵攻城,却不幸中箭,殒命于邺城。如今我们并没有李嗣业的兵力,第一个出兵去打黄巢,无异于以卵击石。况且,我们出征之前,李节帅也曾说过,利则进,不利则退。”
杨师厚也是左右为难。
以前他跟着李安出征,从来都不用去想该不该打,他只需要把自己的建议说给李安,思考该怎么打就行了。
现在他自己做主,才发现下决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杨师厚沉思半晌,道:“安史之乱时的邺城之战,官军因为互不统属,九大节度使二十万大军,被史思明五万人杀得大败,现在的情形和当年一般无二。”
“可能还要更严峻。”杨彦洪思索着,“先前某屯兵溵水防备黄巢进入洛阳,官军不仅互不统属,还相互攻伐,忠武军把感化军杀了个干净,不然某也不会撤兵。现在黄巢屯兵霸上,如果黄巢发现官军之间互不相通,官军之间又再发生点摩擦,那黄巢极有可能重新回兵入长安。”
杨师厚闻言,心中惊讶。
此刻,杨师厚终于明白了李安为什么要冒着风险给杨彦洪一个机会。
杨彦洪虽然统军、治军能力一般,但是对局势的分析判断却能一针见血。
杨师厚是天生的军事天才,但现在还年轻,阅历稍有欠缺,杨彦洪正好能补足他这一缺陷。
杨师厚愣神后,道:“如此看来,我们不仅不能去追击黄巢,就连长安也不能进。”
“只是这样的话,我们又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干看着。”杨彦洪想起溵水防线的事,感觉如出一辙。
“断不能干看着。”杨师厚思索着,“当下,我们应该做两手准备。”
“哪两手准备?”杨彦洪狐疑的看着杨师厚,静等下文。
杨师厚道:“程宗楚、唐弘夫、王处存是先后进城,他们怕别人抢功,没有通知其他军,想必郑公也不知道。”
杨师厚说的郑公,就是郑畋。
晚唐五代,礼崩乐坏,武夫们的素质也不高,因此平时背后提到其他镇的节度使时,不骂一句狗娘养的,已经是客气了。
但杨师厚还是尊称郑畋为郑公,这并不是杨师厚素质有多高,而是杨师厚敬佩郑畋。
实际上,不只是杨师厚,现在的很多将士,都知道郑畋是个好官,他们都愿意尊敬郑畋。
杨彦洪听了杨师厚的话,道:“郑公多半还未知情。”
杨师厚道:“郑公是京城四面行营都统,德高望重,先把消息送给他,请他入京主持大局,但愿这样,可以先稳住现在局势,再图讨伐黄巢。”
“有理。”杨彦洪点头同意。
杨师厚当即派人飞马去报郑畋。
“还要作何准备?”杨彦洪接着问道。
杨师厚道:“战场形势变化莫测,若黄巢真回兵入长安,我们可早做准备,袭击其后方。”
杨彦洪闻言一惊。
杨师厚先请郑畋入京主持大局,再做好黄巢入京的打算,如此迅速的反应,超人的气魄,非一般统帅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