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1-01】大唐长沙郡(2 / 2)骑鹤摘星首页

越明年,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想来是个好年份,故而,自大唐长安洛阳到了偏南方湘江一隅的潭州治所长沙,成亲的人都多。

长沙周边乡间的贺年年便是于大唐武德三年到四年(公元620年至公元621年)年间成亲。

赶上了好时候。

长沙,自古便在湘江边上。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潭州最大河流。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橘子洲,位于潭州治所长沙,是湘江中一个狭长的冲积沙洲。史载,橘子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乙丑,公元305年),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远在唐代,洲上盛产美橘,因此得名橘子洲。

橘子洲,四面环水,绵延十里,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长沙城时年称潭州治所长沙,介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自古就是长沙的一处名胜。

时至隋唐,常有文人雅士乘舟登洲揽胜,挥毫作画,赋词留诗。

晚唐词人李殉在《渔歌子·荻花秋》中描述“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唐朝诗圣杜甫则在《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写下“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

望江亭,是由亭廊组成的仿古建筑,为橘子洲头的标志景观。望江亭四角重檐攒尖顶,金色琉璃,飞檐翘角,配以雕花格窗,古朴雅致,亭子两侧设有游廊供游客休息。

据说,望江亭始建于唐朝,古代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就在此处,现在的望江亭为公元2008年重建。潇湘八景,相传为潇湘一带的八处佳胜,为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描述。

历代皆有才子追和。一般认为,潇湘八景的画题始创于北宋山水画家宋迪,其实,在宋迪之前,潇湘八景之名就已经出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就记载五代黄筌有《潇湘八景》传世。

潇湘八景之名,在历史上也曾有所变化,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宋迪所表现的八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云:“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其中,潇湘八景。

即,1、潇湘夜雨——永州城东

湘水在永州境内与潇水汇合以后,称为潇湘。雨落潇湘的夜景,是旧时文人藉以寄情的著名景观。“涔涔湘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元揭傒斯)凄凉而无助的心境,就像夜雨本自一样哀婉缠绵,千百年来,人们所钟情的不知是山河的夜雨还是心灵的夜雨。

2、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

潇湘自永州下泻数百公里,到达南岳72峰之首的回雁峰。“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应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由于古人地理思维的局限性,误以为雁到衡阳不再南飞。当北方天气转冷,雁阵南行,南方则秋风送爽艳阳高照。旷野平沙,芦苇丛丛,常常引采雁阵栖宿。好一幅秋雁戏沙图。

3、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

湘江又北行百公里,经过佛教胜地南岳衡山。晚来风急,万物入眠,唯寺内报时的古钟,不时敲出悠扬洪亮的声音。江舟中的旅者在这种钟声中系舟或者远行。

4、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余公里到达昭山。紫气缭绕,岚烟袭人,云蒸霞蔚。一峰独立江边,秀美如刚出浴的仙子。

5、江天暮雪——橘子洲

橘子洲自古为长沙名胜,东望长沙,西瞻岳麓。当大雪纷飞,白雪江天浑然一色,世间万物寂寂无声,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烟雾一样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随着雪花飘舞,那种清凉的悠闲也许是最接近冬雪本质的悠闲。

6、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

从橘子洲沿江北去,约远70公里,便到湘阴。每当黄昏,远山含黛,岸柳似烟,归帆点点,渔歌阵阵,等待归船的渔妇和企盼宿客的青楼女子站在晚风斜阳中,衬托出一片温馨怅望的繁忙景象。

7、洞庭秋月——洞庭湖

由湘阴北去,便是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秋天的夜晚,月色如银,天空不杂任何痕迹,八百里湖面,碧水如镜,风息浪静。天空和湖面相互映照,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泛舟湖上,则别有一番情趣,登上君山或者岳阳楼,想必又是另一种情怀。

8、渔村夕照——桃源桃花源对岸白鳞洲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因为捕鱼,而发现了桃花源,世人所居住的渔村也就成了文人墨客所憧憬的地方。白天,渔人撒网洞庭;傍晚,收拾渔网,提着肥美的鲜鱼,在夕阳的晚唱中踏着渔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