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诗意的年代(1 / 2)重回1983:我的文艺时代首页

晚饭过后,128宿舍众人也没闲着,回宿舍放好餐具后,就在两个地头蛇的带领下,在京大校园内逛游了起来。

陈长贵几人都缺少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比如暖水壶,正好顺便采购。

走出40号楼,经过一栋栋灰砖宿舍楼,几人很快走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三角小广场前,

“这里就是京大三角地,是京大最热闹的地方,可以说是京大的精神象征之地!”

施从文指着前方的一大排公告栏,以及公告栏底下涌动的人群,激动且期待的对舍友们说道,

“这里是京大百花齐放,思想争鸣的地方,学生会选举演讲、辩论、社团招新都会在这里举行,你们看到那些布告栏了吗,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疑问、思想、作品张贴在上面,可以在这里自由的述说、辩论,甚至争吵,这里是京大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是所有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林思贤看着不远处的喧闹,也有些兴奋和向往,

“不止如此,这里是京大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学生会有什么活动,学校有什么讲座,或是有什么专家名人前来演讲,都会在这里通知,未来这里会是我们每天都得经过的地方!”

128宿舍的其他几人看着前方的小广场有些懵懂,不就是一个小广场吗,还不如他们高中时的操场大呢,有那么值得期待和激动吗?

陈长贵却知道这个“三角地”,施老五说的没错,这里就是京大的精神象征,尤其是在这个压抑了十数年、思想解放数年的时刻,各种新思想、新希望、新方向喷薄而出,各种博弈、辩论、争斗也在同时进行,京大三角地就是各种思想的汇聚碰撞之地,可以说就处于整个华夏思想的最前沿,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起起伏伏!

可惜在后世,“三角地”已经模样大变,再没有了这个年代的激情澎湃!

七人走进三角地,陈长贵很快就在其中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在这个希望和思想碰撞的年代,信息相对封闭,似乎每个京大学生都很关心世界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周围、国内,还是国外,他们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知道的一切,谈论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崛起,甚至把这些东西引申到自身,引申到他们这一代人。

他听见有人在讲述《第三次浪潮》;有人在讨论M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有人在为“严打”拍手叫好,整个三角地仿佛弥漫在激情和奋进中,感染力极强,让人不由自主的倾听,思考和发言。

128宿舍的菜鸟们很快就被学长们的谈论吸引了,他们现在对这些懵懵懂懂、一无所知,但听得很激动,也很期待。

只有陈长贵最冷静,他了解接下来四十年发生的一切,这些学生的言论在他看来十分的片面和主观,这个年代的信息传播的太慢,了解外界的渠道实在太少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有时候幼稚的让人发笑,出发点很好,但对现实的了解很片面,很主观,思想局限性极大。

他咧嘴笑了笑,走过这些“空谈”的学生们,走到另一边的布告栏,风景截然不同,如果说那边是现实的陆地,那么这里就是诗歌的海洋。

陈长贵在后世的网络上看过这么一句话,“八十年代的京大,丢个馒头都能砸死个诗人!”,可见当时诗歌在京大的火热程度,情况的确如此,这是个诗意的年代!

布告栏上贴满了一首首诗歌,有摘抄成名诗人的,也有学生自己的作品,张贴者就站在布告栏下朗诵,或是与他人讲述自己的创作思想和意境,许多学生都手拿着笔记本在布告栏下抄写诗句,也有很多学生讨论着喜欢的诗作、交流着对诗歌的理解,其中不乏一些眼光里冒着星星的漂亮女生,这时候的诗人吃香啊,但凡有点才气,那都是班级或校园的风云人物。

陈长贵顺着布告栏向前走,感受和倾听着京大学生对诗歌的狂热和时代的激情,他在其中见到了北岛的诗《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也看见了顾城的作品《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