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西河学派(1 / 2)战国之布衣风云首页

西周末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幽王烽火戏弄诸侯而博其一笑,为西周灭亡埋下了祸根。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联络,进攻幽王,诸侯都不来救驾。犬戎与申侯迅速攻入镐京,幽王急忙逃到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这时,关中已布满了戎人,宫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芜。后平王继位,决定东迁,从此,周室式微,诸侯崛起,历经三百余年的缓慢过度,期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先后成为霸主,统领诸侯,这段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其之所以说缓和,是相当于其后的时代而言的,那就是紧接着春秋时期的“大争之世”—战国时代,这是中华文明史的巅峰时代,诸子百家,金戈铁马,铁血文明一同铸就了那个伟大的时代,让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高峰。

战国时代,有人认为是始自三家分晋,也有人认为是周王被迫承认韩赵魏为诸侯,不管何种说法,那个伟大时代的奠基者,应该是魏文侯,若不是他首开变法浪潮,为第二波第三波变法浪潮积蓄力量,那么战国时代是否会如今日这般光彩照人,便是未知之数了。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魏文侯出生于晋国的公卿世家。前445年,魏斯继位,他雄才大略,野心勃勃,自继位之初,发动多次战争,让魏国的地位逐步攀升,可是,与齐楚一战,魏国大败,让魏斯向外扩张的脚步不得不停了下了。因为他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这一次的落败他并没有认为是巧合,从而不顾一切的发动报复性的反攻,他认识到是魏国国力还不足以达到傲视群雄的地步,如此盲目夸张,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所以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最终决定暂时停止扩张步伐,采取先增强自身实力,而后再图争霸的方略。

这就是那个伟大的时代,与别的时代不同在于,其他时代的人动则怨天尤人,抱怨怀才不遇,最终或许留下一些动人的诗篇,却始终没能留下傲人的丰功伟绩,战国时代则不同,意气风发时,他们指点江山,郁郁不得志时,或发愤图强,增强实力,而后再创佳绩,或研习学问,将思想传之后世,他们从不会将失败归咎于天意,也不会认为是巧合,更不会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们所思所想只有一点,那就是赢,输了那就重来,决然不会有退缩的念头,也容不得他们有这样的念头,在那样的环境中,你不来,别人就去,时机稍纵即逝,片刻犹疑就会招致惨败。大争之世,多事之时,凡有血气,必起争心。正是这个“争”字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好似一匹奋蹄狂奔的怒马,永不停歇,战斗、奋争就是他们的宿命,也是那个时代的生存竞争方式。“奋争”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永不退缩,怨天尤人”则是战国时代区别于其他时代的印记。

这样的路,当然明亮照人,当然这样的路却不会是一条坦途,知易行难,历来如此,正因如此,那个伟大时代才显得可贵。

确定了这样的方略之后,魏斯,这位雄心勃勃的魏国君主,深知要实现他的强国之梦,首要之务便是招揽贤才,为己所用。这是一条无需多言的共识,因为没有贤才的辅助,任何宏伟的蓝图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妄想。正是在这样深刻的认知驱动下,魏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他的强国之路,决心以非凡的智慧和决心,引领魏国走向繁荣与昌盛。

第一步,魏斯便将目光投向了孔子门下的一位杰出弟子——子夏。子夏,作为当时著名的学术大家,不仅学识渊博,更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将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请到魏国,并奉为老师,无疑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这一举措的实施,并未遭遇太多阻力,毕竟它并不直接牵扯到任何既得利益者的权益,但对于魏斯而言,这一步无疑是他强国战略中的神来之笔。

消息一出,魏王将子夏奉为老师的举动迅速传遍列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自此,魏王求贤若渴、爱护人才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为了天下士人口中的美谈。一位是闻名天下的学术大家,被誉为天下士子的灵魂导师;另一位则是执掌一国权柄的国君,这样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想当年,子夏的老师孔子周游列国,也未曾享受过如此殊荣。子夏,作为第一个获得如此待遇的大儒,其象征意义与宣传效果,即便是现代的广告商也难以望其项背。

魏斯不仅给予子夏极高的尊荣,还在魏国为他开设了一个学堂,专门传授学问。一时间,闻风而来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后来留名青史的人物,如李悝、田子方、段干木等。这些名字,后来都成为了魏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魏国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子夏学堂的兴盛,魏国逐渐成为了天下文明的中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与士人。这一意外的收获,或许并非魏斯最初的意图。他原本的目的,是通过吸纳列国的士子入魏,从中挑选出有才能者委以重任,以增强国家的实力。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魏国竟意外地成为了文化的聚集地,这无疑是对魏斯强国战略的一种额外奖赏。

然而,对于魏斯这位睿智的君主而言,这一切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他深知,在大争之世,唯有实力才是根本。文明的繁荣虽好,但若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最终也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这一点,魏斯心中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乐于看到魏人因此事而自豪,却从未想过将“文明中心”作为立国之本。他明白,接下来要做的,是从众多贤才中挑选出真正能为国家效力的人才,通过他们的智慧与努力,进一步增强魏国的国力。

子夏的到来,不仅为魏国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学派——因地处西河,时人称之为“西河学派”。这个学派,在子夏的引领下,不仅传承了儒家的经典思想,还结合魏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西河学派的兴起,不仅丰富了魏国的文化内涵,更为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魏斯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体现在武力的强盛上,更体现在文化的深厚与人民的智慧上。因此,他对西河学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希望它能够成为魏国强盛的基石之一。同时,他也明白,文化的繁荣需要时间的积淀,不能急于求成。因此,他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