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明朝初,此为不起眼之城隍庙,旁有老秀才办学堂。萧大亨幼时,父母送其于此读书。一日,先生授课后睡,大亨与伙伴于城隍庙捉迷藏,藏于城隍爷塑像后,书打油诗“城隍城隍,跑到洛阳,当天不住回到原处”,粘于城隍腿。因大亨乃文曲星下凡,此令城隍每日往返洛阳,未及十日,城隍累极,求于先生。先生令大亨揭下纸条。后先生悉心指教,大亨十年寒窗,初进京应考便金榜题名。为官时为百姓行善,晚年归故里,谢师恩,重修私塾并扩城隍庙,遂更名灵应宫。
又闻,每年春节前,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下山置年货,察民间疾苦,下则居于灵应宫。某年春节前,老奶奶下山,见一卖豆腐之年轻人,勤劳善良却贫困。老奶奶买其豆腐,年轻人归后,豆腐钱变金子。此后生活转好,娶妻生子。此事传开,人皆知老奶奶予善者好运,故每至春节前,皆盼老奶奶购自家之物,以求一年发财兴旺。
且灵应宫原有铜亭,构件及神像皆铜铸镏金,称“金阙”。重檐九脊歇山顶,四面隔扇可移动开关,原有四壁及天花板等,内祀碧霞元君铜像。后神像、四壁、天花板等为侵略者盗走。建国后,为保古物,置三百二十余年之铜亭于1972年移至岱庙。
泰山西部,有三阳观。
处五贤祠北凌汉峰山腰,景致优美,环境清幽。
明嘉靖三十年,东平道士王三阳携徒至此,“伐木剃草,凿石为窟以居”,初名三阳庵,后渐扩而改称三阳观。万历间,泰安重臣萧大亨重修,遂宫宇辉煌,香火鼎盛,四方道俗纷至,道众多达二百余。后清末民初,国政凋敝,渐衰微,解放前夕已无道士居,荒废倒塌。今泰安府依历史风貌,修旧如旧,复建之。
其依山而建,三进院落,乃石砌之建筑群,独具特色。前院有山门、影墙、配房;中院混元阁及配房;后院正殿三间,冯玉祥曾筑室读书于此。以门阁、三观殿、真武殿、混元阁、天仙圣母大殿为轴,两侧道房、客室。殿址前石崖壁立,书“全真崖”。观内外残碑断碣,荒草掩之。存明万历萧大亨撰《三阳庵新建门阁记》、于慎行撰《重修三阳观记》及《登岱六首》、昝复明立《钦差太监樊腾遵奉大明皇贵妃郑淑旨皇醮记文》、冯玉祥《赞满大炼师碑》等。
观北凌汉峰,三峰并峙,松林茂密,栎树间杂。南宋建炎元年,石匠姜博士及道人孙上座结寨抗金于此,题刻、房基、石臼尚存。观内有双泉,清冽旺盛。山门外道西有道士林,王三阳及道徒墓与墓碑尚存。
传此观曾为明朝皇家专用,内有皇谯记文,刻万历年大内郑皇妃派太监马腾来泰山恭请圣母平安碑,乃为盼皇子早定太子之心愿。
今之三阳观,东西六十丈,南北九十丈,占地五千四百七十平方米。
传说,昔明嘉靖三十年,东平道士王三阳,号三阳,携徒至凌汉峰山腰,伐木剃草,凿石为窟而居,初名三阳庵。后王三阳羽化,徒昝复明承师志,大兴缔造,扩为三阳观。观成之日,云雾昼暝,大雨如注,石轰迅电,蛰龙震起,遂成一池,水甚清洌,名曰“龙泉”,添神秘之色。
又闻,某时,泰山地遭大旱,庄稼无收,百姓困苦。三阳观道士行盛大法事,祈神灵降雨。未几,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至,解旱情。百姓皆谓三阳观神灵显灵,佑之,遂更尊崇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