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泰山志》(1 / 2)开局泰山首页

东方有山,名曰泰山,广四百五十二平方千米。其脉东西二百里,南北五十里,如龙横卧大地。主峰高耸,周峰环绕,如丰碑立于天地。

泰山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陡崖林立,南缓坡渐降。其势雄浑磅礴,轮廓稳重厚实。侧观之,顶似老奶奶,故有“泰山老奶奶”之称。又有人言,傲徕峰后龙角峰乃西游记五指山原形。

主峰为玉皇顶,海拔千五百四十五米,乃泰山之巅、象征所在。顶有玉皇庙,奉道教玉皇大帝,为泰山宗教文化中心之一。

泰山屹立华北平原东部,旁有大汶河等河流。以雄伟之山体、丰富之自然人文景观闻名于世。

山中有草焉,名曰何首乌。其色黑褐,形如团块,亦有藤蔓之态。生于山谷林下、沟边石隙。

食之,传言可乌发、强筋骨、补肝肾。然其性有微毒,不可妄食。若用之不当,或致腹泄、呕吐,甚者伤肝损肾。故用之当慎,其后皆属。

泰山有草,名曰泰山参。其色黄白,根须细长。生于泰山阴坡之地。

食之,可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生津止渴。然其性温热,不可多食。若用之不当,或致内热、烦躁,甚者鼻血不止。

山中有草焉,名曰黄精。其色黄褐,根茎横走。生于山谷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

食之,可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然其性平和,亦不可过食。若用之不当,或致湿邪停滞,腹胀纳呆。

山中有草焉,名曰紫草。其色紫赤,叶似长椭圆形。生于山谷草地及山坡草丛。

食之,可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然其性寒,不可过量食之。若用之不当,或致腹泻、腹痛,脾胃虚寒者尤慎。

泰山之地,植被繁茂。自山麓至山顶,依次见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林带垂直,界线明晰,植被之景观,各异其趣。

山中有木,名曰泰山花楸。总数寥寥,散于山间。其形如伞,叶似椭圆,色青碧。花若白雪,缀于枝间。

此木生于高山崖畔,性喜阴寒。其特点为珍稀难觅,身姿秀丽,现仅余一株。

山中有木焉,名曰松树。其形如塔,枝干挺拔。外表苍绿,针叶青翠如剑。

此树性坚,四季常青。其特点为不畏严寒,傲雪凌霜。且木质坚实,可作良材。

松针可煮水饮,有清热明目之效;松果可作装饰,亦有药用之能。

山中有木焉,名曰桕树。其形如盖,枝干舒展。外表乌褐,叶似菱形,色翠绿。秋至,则叶渐红,如丹如火。

此树之特点,适应性强,不择土壤。且其籽可榨油,燃灯照明,功效甚佳。

其叶、籽等可赏可用。

叶色斑斓,可入画为景;籽榨之油,可作工业之需。

泰山之麓,有兽焉,号土山灵侠。其貌若狸,身短而肥,尾粗而短。毛色灰褐,间有白斑,状甚可爱。其高可尺余,重约十数斤。

灵獾之首圆,耳小而尖,目炯而明。口不大,然齿尖利,可啮草木及小兽。其行以四足,步缓而稳,若有所思。遇敌则疾走,速虽不甚快,然敏捷异常,能穿林越棘,避敌之追。其声呜呜,若小儿泣,闻之令人恻然。灵獾之性猛,然亦有慈爱之心。其食多以虫蚁、草根、野果为食,亦捕鼠兔之类。觅食之时,常低头嗅地,小心翼翼,若有动静,则立起四顾,警惧异常。其口虽小,然食量大,每日需数餐以饱其腹。

猎者常于山林之间,设陷阱以捕灵獾。山林幽深,古木参天,芳草萋萋,清泉潺潺。灵獾常出没于此,或觅食,或嬉戏。猎者伏于暗处,待灵獾入陷阱,则急出而擒之。灵獾性猛,见猎者则怒目而视,张口欲啮。猎者以绳缚之,灵獾挣扎不已,呜呜之声,不绝于耳。

灵獾之居,多在山洞或土穴之中。穴深而暖,可避风雨。其睡时,蜷曲其身,头伏于前足之间,状甚安详。

山中有奇兽,号灵尾。形似鼬,体小巧灵动。身长尺许,重仅数两。首圆,耳尖竖,目明灵动。尾蓬松,长且柔,若羽扇摇曳,动若流风回雪。行以四足跃,轻盈敏捷,如弹丸动。遇危速窜,如风之疾,瞬息隐于枝叶。声叽叽,若鸟鸣婉转,闻之心喜。

食坚果、种子、果实等。口小尖,能啮坚壳取仁。常攀枝,灵动如猿。立枝头,翘首四望,察动静。果熟则疾跃取之,藏树洞石隙,备不时之需。

山林郁郁,古木参天,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灵尾常出没于此,嬉戏自由。阳光透叶隙,光影摇曳地。灵尾跃枝间,如音符跳动。或停捧坚果,憨态可掬食。

然有捕猎者,隐暗处伺机。或张网,或设阱,欲取其皮毛。灵尾性警,稍有动则逃。跃枝窜洞,捕猎者难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