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出了导演系办公室,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作为一个平凡的冀省农民工子弟,他怎么也没想到高三那年憧憬高考之后的人生畅享大学畅享未来时会做出那样的梦。
在梦里,毕业于普通大学,工作于普通公司,看不到机遇,稍纵即逝的机会怎么都抓不到。带着“996福报”,早上9点到晚上9点的工作时间让他每天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他看着老板笑得像是刚刚从糖罐里偷了糖的孩子,自己却在无休无止的加班中变成了一个勤奋的“996劳模”。
更可怕的是,到了35岁,张石仿佛面临了一场人生的“断崖式”危机——他的工作被外包了,他自己也像被社会抛弃的落叶一样,扑簌簌地掉落在找不到位置的角落。他发现,社会在飞速发展,而他却像个被遗弃的老式电视机一样,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做完这个梦之后,他觉得,他需要改变,所以冥冥中让他选择了导演。
梦醒之后,张石仿佛被这“未来的威胁”推得毫无选择。他意识到,既然他不能接受被生活的巨轮碾压,索性自己当个轮子,自己给自己打工。他的目光转向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电影。虽然家里的电视和电影频道都老掉牙,但这却成了他对外界世界的唯一窗口。他觉得,成为一个导演也许能让他在35岁之后依旧继续拍片子,不至于被优化掉。
考试的过程仿佛是一场“非正式”的电影放映会,每一个要求都在及格边缘徘徊,但张石却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奇妙的闪光点。他的回答有时不那么精准,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和视角。考官们看着他那不拘一格的回答,不禁对他的“非主流”风格感到有些奇怪,但同时也感到惊奇。
张石的拼劲终于得到了回报,他成功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师从田壮壮。这个消息让家人和朋友既惊讶又支持——他们惊讶于张石的选择有多么出人意料,也支持他追寻梦想的勇气。
入学之后,是场噩梦。他以为导演是个终身职业,是个富贵活,理论上说的也不错。但是学校内内外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他:没有资源没有资金的导演喝到胃出血也没有资格导片子。课堂上的知识化作了鞭策他的鞭子,暗淡的未来是悬梁上的刺刀。
电影学院的课程涉及到各种技术细节,比如灯光、摄像机设置、后期剪辑等等。张石的技术能力,像是剥了皮的洋葱,一层一层剥开,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知。他在一次课程中,不小心把摄像机的设置调成了“黑白模式”,结果拍出的片子让全班同学误以为他在拍复古风格的电影。经过一番“黑白”磨难后,他才明白,导演不仅要有创意,还得懂得技术的细节。
张石的老师田班,是个以严厉著称的角色。张石发现自己和老师的沟通总是充满了“火花”。他提出的创意经常被老师批评为“幼稚”,而老师的要求则让他感到“难以接受”。有一次,他因为一场关于剧情的讨论与老师大吵了一架,结果老师用一番“这就是现实”的话把他打击得几乎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虽然最后张石还是笑着接受了老师的意见,但他意识到,导演的路上,除了创意,还有无数的磨难和挑战。
他萌生了一个“聪明”的计划:既然买不起昂贵的摄影器材,也拍不了高大上的长片,那不如从最简单的手持摄像机开始——于是,张石的手持摄像机计划应运而生。
张石的手持摄像机看起来就像是古董时代的文物,沉甸甸的,拍起片来仿佛自己成了“人肉稳定器”。他首先决定不拍长片——因为长片需要资金、剧本、演员,甚至可能还需要一辆专用的冰淇淋车来养活剧组的胃。接着,他也排除了短片——因为短片也得烧钱,烧完了连买午餐的钱都没了。最后,他的目标锁定在了旅行日记上。
于是,张石拿着他的手持摄像机,开启了“从家门到世界”的拍摄之旅。他用摄像机记录了北京胡同的小巷子,拍摄了家乡太行山的巍峨秀丽。为了增添趣味,他甚至为这些景点设计了一些搞笑的配音和特效,让人笑得像喝了假酒一样开心。这个计划不仅解决了他的拍摄问题,还让他在实践中磨练了自己的技能。
拍摄过程中,张石在发现自己拍的短片有时候像是切菜的乱七八糟时,决定好好学习一下灯光、色彩和滤镜的使用。他逐渐掌握了如何调整灯光,如何挑选合适的滤镜,以及如何在画面中呈现色彩的效果。为了检验自己的进步,他拍了一个“全景小达人”系列,穿梭于北京胡同、太行山脚下,试图把自己对景色的理解都展现出来。
这些短片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后,竟然意外地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没过多久,Google大佬们竟然决定收购了YouTube,结果视频网站风生水起。老外们对张石的Vlog十分感兴趣,连他们都觉得这位中国小伙的拍摄风格十分有趣。于是,张石意外地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看着自己从“手持摄像机小白”变成了“短片达人”,张石的笑容就像春天的草地一样灿烂。
暑假在太行拍摄时,就远远地看到了那个一步一挪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