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子理学真的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那么简单,朱熹也不会被誉为儒家圣人,被后世的儒家士子共尊了。
规矩,规律,秩序!
以秩序维护天地,而不是依靠人心道德治世。
这才是朱熹的朱子理学核心。
林平之想着朱熹的朱子理学,忍不住又对比了下王明阳的明阳心学。
心中不由生出了这么一个念头。
明朝亡于王明阳!
当然,这个观点并非林平之提出来的,而是明末清初很多文人士子对明朝灭亡的总结。
他们认为,晚明社会的混乱完全归咎于王阳明的邪说,王阳明及他的门徒都以新兴的圣人自居,反对古训,败坏了公德。
儒学大家张履祥,直接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党争,流贼,王阳明的《传习录》。”
顾炎武说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使许多知识分子流于空谈,这个“清谈”导致了亡国。
在王明阳的明阳心学兴盛之前。
明朝的文人士子们,或者文官集团们哪怕有结党营私,彼此明争暗斗,架空皇权,其主要思想还是好的。
大部分的文人都重名望,轻生死,有遵循朱子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
而在王明阳的明阳心学兴盛之后。
明朝中后期的文臣、武将、乃至是乡绅、读书人们都像是放出了心中压抑了千百年的欲望。
理在万物之间,更在自己的心中,理即我心,理即我欲。
一个个全都打着“致良知,心即理”的旗号,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为所欲为,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秩序崩塌。
当然,这不是说王明阳,或者明阳心学有问题。
王阳明的一生自然是极为成功的,平定朱宸濠更是他神奇之作。
他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创造了自己的心学。
然而,这个心学他自己用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但是心学属于唯心的东西,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
他自己可以很好地把控这个度,但别人却不一定了。
一旦后世人理解有问题,或者稍微歪曲一点,断章取义。
后果便不堪设想,很容易让人走上极端。
更不要说还有很多人打着明阳心学的旗号,嘴上说着为了不忍天下百姓受苦,一个个面对满清屠刀时,跪的比谁都快。
林平之觉得,这恐怕才是后世不提倡明阳心学的原因。
不是明阳心学有问题,而是国人太聪明,总能从圣贤文章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话语,然后断章取义,披上“心即理”的外衣,高举道德大棒,谁听了不迷糊?
致良知,心即理!
我本善良,追求天理。
理为天地,理即我心,理即我欲。
所以善良的我,就是天地间的唯一真理。
你可以说我是倔强,说我失败了,却绝对不能说我是错的。
这是多么完美的一个理由啊。
所以明阳心学普一提出,就迅速获得天下文人士子的认可,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明阳心学成为时代的主流,人人都能给自己的所作所为披上道德外衣,不谈事实就谈良知和天理,认为自己才是世间唯一真理,世界的秩序不坍塌才是怪事。
那情况,想想就不是一般的可怕。
所以不是明阳心学有问题,而是人心有问题。
江湖险恶,人心难测。
天黑路滑,人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