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四(2 / 2)大地星河首页

眼前的陈小莉,步履蹒跚,容颜憔悴。女儿在外流浪的日子里,不知吃了多少苦才累成这模样的呢,想到这里,他眼里的热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时,妹妹也看见姐姐了。她瞧着过早地衰老的陈小莉,简直不敢相认。眼前的姐姐,又瘦又黑,她是我朝思暮想的姐姐么?但姐姐的特征是明显的,而且,父亲已经相认,事实不容置疑。

妹妹眼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陈小莉与亲人愈走愈近,终于,陈小莉看清楚了,她面前站着的正是自己思念多年的亲人。顿时,她加快步伐,疯狂地奔跑起来。

爸爸——

小燕——

她猛扑到父亲的怀抱里,抓扯着父亲的衣服,像个孩子似的哭喊着。

年迈的父亲双手搂着女儿肩头,面对面地呼喊着女儿的名字。而陪同她们站在一旁,促成她们父女团聚的张健民与志愿者们,也都默默地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同时,她们现在才明白一件事,在医院里叫了五年的名字——陈小莉,其实,她不叫陈小莉,她的名字是陈小燕。五年前,医生为她治病时,问她名字,她说自己叫陈小燕,因她当时说话含糊不清,而且,外乡人的口音特别重,医生就误听成陈小莉,医院里所有记录上,都写的是陈小莉名字,直到今天,她们父女重逢时才知道,原来,她的名字叫陈小燕。

深秋的一天,张健民与志愿者们一起来到精神病院给长期住院的病人送棉衣。当时,有一位女病人紧紧拉着张健民的手,口里反复地念叨着一句话:

哥哥,我要回家。

她乡音很重,张健民想与她多交流一些,详细了解她的情况。虽然,她急切地说了许多话,张健民却一句没听懂。张健民放下手里分发棉衣的活,带着她一起来到医生办公室,向她们询问这位病人的情况。医护人员反映,她说话的家乡口音实在是重,她们也曾多次询问她家在哪里?为何到深圳来?可她的回答,令她们很失望,她们只知道她是贵州人,其余的都不清楚。

虽然,听不明白她所说的话语,但从她激动的语气里,张健民强烈地感受到她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要将社会关爱送到困难群众的心窝里,那一刻,张健民默默地做了一个决定,要去一趟贵州,代她寻找老家。为了节省费用,他孤身一人踏上旅途,尽管,张健民是第一次到贵州来,她在贵州举目无亲,不知从何处找起,可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张健民深信:做好事,走遍天下都不怕。

三年前,张健民以网名“健民行善”发起成立了SZ市爱心志愿者群。在群里,他有三个称呼,得到他真诚帮助的孩子们,甜甜地喊他“健民叔叔”,青年学子则亲热地叫他“健民哥”。志愿者人数从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的上千人,迄今已帮扶过千余名遇到困难的群众走出困境。

对遇到困难的群众,要一帮到底,帮就要帮出实效来,这是张健民发起成立爱心志愿者群的初衷。当他与志愿者们去医院向病人送温暖,遇到外乡人陈小燕向他求助时,张健民决心全力以赴地帮助她。张健民就带着她的照片与笔记本电脑,作为寻亲的唯一依据。在前往贵州途中,张健民将陈小燕的资料看得比钱包还重要,无论是在列车上,还是旅舍里,一觉醒来,他首先检查录音机是否安然无恙。这录音机,也是他这趟旅途中使用最频繁的物件。

到了贵州,无论是行走在大街小巷,还是暂住在旅馆,或就餐于小饭店,只要他一有机会与当地人说上话,他都会恳请人家做一件事,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听一听电脑里的说话人口音,能否听出她是哪里人。

张健民遇到了许多热心人,人家会认真地看完这段视频,但最后往往是爱莫能助地对他说,非常抱歉,我实在是听不出她这口音是哪里的。陈小燕有点智力问题,她与家人失散后,已在外流浪多年,她的语音益发模糊。

贵州有许多好山水与风景名胜佳地,但张健民自费到贵州逗留的一星期里,他却无心欣赏难得一见的黄果树瀑布等美丽风景。此时,张健民心中最美好的风景是找到陈小燕的家乡,渴望见到陈小燕的父母亲人。

张健民往贵州各地乡音汇聚的地方跑,到汽车站、火车站去寻找,瞅住机会,随时随地地向人家打听,与形形式式的当地人打交道。一周时间,匆匆而过,眼看这趟寻亲之旅,将是无功而返,可张健民仍没放弃努力。深圳与贵州相隔千里之遥,来一趟贵州实属不易,在这一周时间里,他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听懂陈小燕话语的人。即使在最后一天的下山途中,汽车行驶在山道上,一会儿急转弯,一会儿因避让对方来车而紧急刹车。一路颠簸得十分厉害,腰间的安全带,总是处于受力状态,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张健民,极不适应在山地行走,可他努力保持镇静,抓住最后时机,吃力地打开电脑,面带微笑地向车里乘客们询问:

请问有谁能听懂这口音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果真有一位年轻人站起身来,这位年轻人自告奋勇地对他说:

我初步认定,这应该是我们遵义地区的方言。他答应张健民,回去后,一定帮他进一步打听,一旦有消息,就立刻打电话告诉他。他们互留了电话号码,就这样,在即将离开贵州的最后时刻,张健民终于找到了知音。

一周后,张健民正在班组里忙碌呢,忽然,他接到了来自遵义地区的电话。电话那头,年轻人兴奋地告诉张健民,找到她父母了,她父亲说大女儿已失散十三年了,不知她是否还活着,家人经常想念她,她母亲生病了,母亲不知为她哭泣了多少回,如今,她母亲的眼泪已流干了,还时常因想念大女儿而干哭呢。当即,张健民与他约定,立刻,安排陈小燕与家人视频认亲,进一步确认她们是否为一家人。

在医院病房里,起初,陈小燕还算平静,她只是来回踱步,口中依旧念叨着那句话:我要回家。

当电脑屏幕上出现贵州的风景时,陈家英停下了脚步,她兴奋地注视着屏幕上出现的家乡面貌。而当她父母身影出现时,陈小燕激动的情绪,瞬间里,完全爆发出来。她疯了似的,冲到桌前,将头紧紧地抵住电脑屏幕,她恨不得钻进薄薄的电脑屏幕里去,拥抱已阔别多年的父母。

见到这情形,张健民完全放下心来,可以肯定她们是一家人,帮助陈小燕寻亲的事已经做成。不久,陈小燕父亲与妹妹来到深圳,出现了感人肺腑的医院认亲一幕。

张健民爱管闲事是出了名的,他坦率地承认这一点。不过当初,他发起成立爱心志愿者群时,他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即他身边爱管闲事的人多着呢。面对弱势群体或遇上暂时困难的人,愿意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地帮人家一把的大有人在。志愿者中有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律师、个体公商户等,他们来自深圳的各行各业,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走到一起。人多力量大,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张健民与自愿者们相继创建“暖屋工程”、“光明使者点亮小课桌”、“希望的田野梦想之旅”、“金网工程”等多个爱心公益品牌。一批志同道合的热心人聚在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发挥各自特长,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摆脱困境,走向新生活。

小慧姑娘,今年十八岁,她妹妹十五岁,弟弟十二岁。十年前,她母亲离家出走,去年,父亲又遭遇车祸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孩子,相依为命。当地政府照顾她们,免费让弟弟妹妹住校读书,小慧一人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张健民与志愿者们第一次去她家看望时,正值寒冬季节,只见,老房门窗不全,寒冷的北风,吹着令人颤栗的风哨,从破窗口长驱直入。在屋内回旋反复,搅得满屋寒彻,又从破门洞口扬长而去,室内外几无温差。小慧姑娘衣着单薄地站在屋内,衣角被寒风吹得不时地上下翻动。张健民一见到面带寒色的小慧姑娘,连忙上前拉起她冻得通红的双手,使劲地搓揉着。张健民内疚地对她说:我们来晚了,这房子哪能遮风挡雨。他与志愿者们当场商定,下次过来,我们将带着建筑材料与门窗玻璃等所需物资,帮她修缮房屋。

一星期后,他们通过定向募捐,筹集到两万元钱,全部购买建筑材料。他们带着建筑材料,志愿者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小慧家。这一回,他们共计来了二十一位志愿者,他们要亲自动手,改善小慧姑娘的居住环境。

一时,很少有客人来的小慧家里热闹起来,二十多位叔叔与阿姨们,乐呵呵地做事,人人都在不停地忙碌。他们一趟趟地推车清理门前垃圾,准备铺起水泥场地来。父亲在世时,堆放在门前的稻草垛,已经腐烂成泥,使用铁叉已无法叉起,他们就改用铁铲,一铲一铲地清理干净。在房子四周挖一道深沟,打下坚实的基础,彻起封闭的围墙来。并且,在围墙东侧,还特意搭起一间车棚,供她弟弟妹妹放学骑车回家时,停放自行车用。

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姜华是搞工程建设的,他为小慧家房屋修缮设计出三套方案,供大家参考,实施的是大家一致同意的第三套方案。张健民是碧玉市供电局的员工,他叮嘱小慧姑娘使用捐赠来的电器注意事项,洗电饭锅时,不能弄湿插头,插座不可进水,安全用电,一定要牢记。周小萍是碧玉市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从此,她定期上门辅导孩子们学习。还在班级的家长群里发起募捐,筹集钱物,改善她们姐妹三人的居住条件。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周老师便发动家长带着自己孩子,到小慧家来过集体生活,与她妹妹弟弟一起学习玩耍。钟情桃李满天下的刘老师,则在修缮房屋时,特意在院子里栽下一颗桃树。刘老师与她们相约,一起护理这棵桃树,为它浇水施肥,迎接桃花满树香遍庭院的春天到来。

孩子们深受感动。在她们记忆里,从未有这么多人聚集到她们家里,热火朝天地帮她们家做事。虽然,她们一个都不认得,可她们心里明白,他们都是好人,都是来真心实意地帮助她们的,其实,她们并不孤单呢,她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志愿者队伍里,她们第一个认识的是张健民。张叔叔和蔼可亲,就像她们经常思念的父亲一样。张健民与她们说了许多话,她们听得入耳入心,就像聆听父亲的教诲一样。时光匆匆,张健民将要走时,可她们觉得还没听够呢,她们内心里希望能够经常聆听张叔叔说话才好呢。

临走时,张健民叮嘱弟妹俩要用功读书,待期末考试后,他们会再来登门看望姐妹三人,孩子们用力点头答应。

期末考试刚结束,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小慧姑娘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张健民报告好消息,妹妹在期末考试里取得优异的成绩,弟弟进步也很大。张健民立刻将这消息及时发布到爱心志愿者群里,志愿者都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由衷高兴。

很快,张健民与志愿者们又来到小慧家,他们带来了台灯等学习用品,又为妹妹补办十岁生日。虽然,正值隆冬季节,室外寒风呼啸,可小慧家里却是温暖如春,充满欢声笑语。

健民哥,母牛下崽啦

真的?

真的。你瞧,这是刚出生的小牛犊。

这天晚上,张健民突然接到一个报喜的电话,三分钟前,一头小牛犊出生了,杨柳青在电话里兴奋地对他说到。杨柳青还发来一段手机拍摄的视频画面,只见,一头站立未稳的小牛犊,正踉跄学步呢。它刚走两步,便跌倒了。挣扎一番,小牛犊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前。再走两步,又跌倒了。小牛犊顽强地努力着,跌倒——爬起——前进——跌倒,一遍遍地循环着,不知小牛犊已跌了多少跟头。可初生牛犊根本不把跌倒当一回事,仿佛,小牛犊在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小牛犊刚来到这个世界,就急于走遍牛棚里的角角落落。

牛棚添丁,杨大嫂喜笑颜开。她没有忘记在第一时间里将这好消息告诉健民哥,张健民与她一样,也一直在期盼着小牛犊出生这一时刻到来呢。向大嫂认为,她只是精心照料母牛,健民哥与志愿者们才是母牛的真正主人。

原来,张健民与志愿者们一起在杨庄村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小霞姐妹俩的不幸遭遇。小霞四岁那年,她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好心的婶子杨柳青,见两个孩子孤苦伶仃,就收养她们姐妹俩,让她们与自己的俩孩子一起生活。善良的杨柳青引起了张健民的关注,张健民与志愿者每次登门看望小霞姐妹俩时,常见到她们俩与杨柳青的两个孩子一起玩耍,她们不分彼此,其乐融融。张健民与志愿者们打心底里感到高兴,为杨柳青的真诚善良所感动。那时,杨柳青家的牛棚里只养两头牛,偌大的牛棚里,显得空荡荡的,于是,张健民与杨柳青说起养牛的事来。

你养牛,有几年了?

五年了。

那你已熟悉如何养牛了?

是的。牛好养呢,只要管好它吃喝就行。

养牛赚钱么?

赚。现在,一头牛能卖五千多元呢。

那你为何不多养两头牛呢?

杨柳青听了这话,她沉默下来,脸色也由晴转阴。其实,她早就想多养几头牛,增加家庭收入,可她囊中羞涩,拿不出闲钱来投资养牛。一会儿,她叹息一声,说到,

养牛需要本钱呢。我们家有四个孩子,哪有余钱买小牛犊回来养大呢。

我们帮你。

张健民对她说到。

那怎行呢?

肯定行。你勤劳善良,将小霞姐妹俩照顾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大伙都夸你人好呢。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不是每次来带一些捐赠物品给你们就行的,如何帮助你实现脱贫致富,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现在,终于有办法了,我回去跟同伴们商量一下,下星期,我就来告诉你一件好事。

一周后,张健民与志愿者们又来到杨柳青家。这回,他们带来九千元钱,递给她,与她约定,这钱两年还清,以后视情况可以续贷。

杨柳青喜出望外。她怀着激动的心情,收下这九千元钱。手里有了钱,她的心思便活络起来,头脑里飞快地盘算着这钱的用场,她要用这钱去买四头小牛犊回来,一年后,小牛犊长大,进入成熟期,接着,搞自家繁殖。若生下的是小母牛的话,就留在家里,继续培养准备当牛妈妈,若是小公牛的话,就牵到集市上卖掉。自家牛棚里,牛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仿佛,她已看到了牛棚里大牛小牛济济一棚的兴旺景象,张健民与志愿者们给她带来了近在咫尺的幸福。

一年后,杨柳青如期归还部分借款,两年后,杨柳青还清了全部借款。这时,她牛棚里已有九头牛,杨柳青一进入牛棚,就像踏入幸福里,眼前的九头牛都是她家的,她已梦想成真。她忘不了雪中送炭的张健民与志愿者们。一有好消息,她就给健民哥打电话,频繁地向张健民报喜,老黄牛体重达八百斤啦,小牛犊长得真快,这一个月里就添四十斤重呢,有一头小母牛第一次怀孕等。当母牛生产时,她手脚麻利地为母牛接生。小牛犊刚一落地,杨柳青就拿出手机来,为小牛犊拍视频。第一时间向张健民报告她家牛棚发生的大喜事。

张健民将小牛犊出生的视频及时转发到爱心公益群里,与志愿者们分享杨柳青的快乐。他们在群里见到了初生的小牛犊,他们都替杨柳青高兴。这是志愿者们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转变,他们找到了一条帮助困难群众的新路径,这做法值得推广。以后,张健民与志愿者们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大家分头行动,挨村挨户地调查情况,在脱贫致富路上,一个不能少。

六里镇的农民老蒋,妻子残疾,四个孩子正在念书,家庭经济困难,老蒋虽有养猪技能,但没钱买猪,张健民发动志愿者借给他四千元启动资金,购买了一头种猪,从此,老蒋走上了多生多育小猪崽的致富路。

刘老庄的老王,原先,家中仅有一头牛,他也有多养几头牛增加家庭收入的想法,但苦于缺乏资金,而一直止步不前,张健民了解到老王有多养几头牛的心愿后,也为他筹款九千元,助他新添一头成年牛,如今,老王家牛棚里有八头牛,年收入四万元,他家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