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饼多少钱一只?
老价钱,一元钱一只。
节日里应该提价。这样,队伍会短一些,愿意买的人,就排队买吧。
不行。那样的话,就对不起老顾客了。
成嫂态度坚决地回答到,老顾客们听得笑起来。是的,老成家的黄钞饼,多年来,一直是老价格,没有提价。这时,一炉新饼将要出炉,成嫂开始统计数字。
排队前两名的顾客立刻报数,但她们报出自己的数字偏大,队伍后面的顾客一听她们的报数,顿时,他们泄气了,又得等下一炉饼而滋生的失望与不满情绪,如热雾弥漫开来。
我买十只。
我也买十只。
一炉饼共有多少只啊?
共计就是二十来只。
如此算来,前面两位顾客就将一炉饼都包了。队伍里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大家认为她们俩买多了,有点自私,在这长长的队伍里,大家都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大家已经久等,应该相互体谅,合理分配才是。但是,大家同住一小区,彼此都面熟,谁愿意得罪人呢,因此,大家只是低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时,成嫂出来主持公道了,她对她们说到:
你们不用一下子买这么多饼,明早够吃就行了。
我家人多。
算你家三代同堂,共计五人,五只饼也就够了。
那我就买五只。
好的,你也五只吧。
行。
经过成嫂的一番交涉,她们都作出让步,这样,便余下十只饼来,供队伍后面的顾客分配。于是,后面人们继续报数,我要两只饼,我要三只饼。杯水车薪,十只饼,很快,被他们瓜分完毕,而队伍依然很长,后面有人就想打退堂鼓了。于是,有人就问到:
眀早,几点有饼?
早上六点,就有饼,那时,你们来,准能买到饼。今晚,就这最后一炉了,对不起大家,明早来吧。
成嫂乘机动员大家明早过来买饼。而张大猛习惯早起,明早六点过来,买当天的饼,没问题。于是,张大猛转身离去了。
第二天早晨,张大猛五点就醒来了,张大猛还犹豫了一下,是不是立刻到老成饼店去,怕去早了店门未开呢。但想到老成家附近有小区里锻炼的场地,若是去早了不能立刻买到饼的话,那就就地锻炼吧,所以就出发了。
可张大猛到了老成家一瞧,只见,他的饼店早已开张,门口已聚了多人。原来,成嫂预计今早顾客不会少,她将约定时间故意地往后推一推,想多做出几炉黄钞饼等候大家的。岂知,尽管如此,她家的饼依然是供不应求,门前已排起了队伍,陆续地,来买饼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排越长。渐渐地,曙光初照,巷里人影,一一画在巷壁上。
老成已经进入角色,又忙成了一个机器人,他严格执行黄钞饼的制作程序,精准规范地忙碌着。成嫂则不时地招呼新来的顾客,先到这里付款,领纸袋,再到炉前去排队取饼。
黄钞饼制作间里有两处门,分别是东门与南门。东门由成嫂负责,在那里扫微信收钱,发纸袋,以及个別顾客已付款买好但暂且存放在店里的黄钞饼等。南门口摆着饼炉,老成在南门内忙碌,顾客们在门外排队等候取饼。通常,顾客来了,都是先到成嫂这门口交钱,再绕墙而行,走到老成那边去排队取饼。
有的顾客,急匆匆地来了,就径直奔向老成处,欲直接排队取饼。也有顾客在成嫂那边交了钱,忘记取纸袋的。成嫂则耐心地一遍遍提示大家,维持秩序。这时,太阳升高了,队伍的人影从巷壁移到地面上,而前来买饼的人,越来越多,两处门口都挤满了人。忽然,成嫂急忙喊到:
张奶奶,別过去,您就在这里取饼。
张奶奶是什么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能享受到买饼的特权。当张奶奶交了钱欲绕过墙去排队时,被成嫂叫停了。这是一位满头白发的驼背老人,她柱着拐杖,行动迟缓,也少言语。
她多大年纪了?
张大猛轻声问到。
她已八十五岁,生活还能自理。她一人居住,喜欢吃老成的黄钞饼,每天早上,都要过来买一只黄钞饼呢。
熟悉这位老人的一位顾客介绍说,原来,细心的成嫂在照顾这位高龄顾客呢。她的做法,受到大家普通赞同,成嫂忙而不乱的风格,令人敬佩。顾客们自觉地让出一条道来,让这位老奶奶,缓缓地返身回到成嫂那边去。
这时,太阳进一步升高,阳光普照大地,每个人的身影都已缩小到自己脚下,大伙的心里被照得暖融融的。张大猛还排在队伍中,尚未轮到他买饼呢,但他已经有收获了,他要将这故事与黄钞饼一起带回去,讲给敬老院里陈爷爷他们听。也许,陈爷爷就认得张奶奶呢。张大猛要以这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告诉他们,现在社会上尊敬老人,处处优待老人,为老人提供各种便利,敬老院内外都一样,已经蔚然成风。张大猛每次去敬老院,都会给老人们讲一些社会上发生的尊老爱幼故事,给他们捎去精神上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