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并不是专门讲解邮票历史,而是至上而下的邮票热席卷全国,热度不减。每遇新邮票发行,邮局里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更夸张的是,队伍能够排到户外。由于当时的邮票是限量发行,邮票在发行后会很快售罄,市场仍供不应求。有人买下成版面的邮票,以高过原票面价格直接在邮局里卖给那些没耐性、手里有点闲钱的年轻人。八所镇除了邮局,没有其他专门的邮品交易中心,私下交易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大。
我们起步集邮的行为相当肤浅,对邮票的认识也仅限于个人喜好,但是七0后集邮的心态出奇的好。投入纯粹的感情,不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对自己没有的邮票满眼羡慕、渴望却不包含妒忌。
七0后无论任何时候对自己心爱之物是非常急切的,我们甚至等不及把邮票买回来放入邮册,就抱着邮册上邮局去了。就在邮局柜面上把刚买到的邮票小心翼翼地放入邮册。整齐有序的放到新的邮册里面。当然除了集邮,七0后还会留意生活圈周围一些非常细微的东西。比如,时至今日,我都不知道在八十年代里八所镇小街那儿,邮局楼顶那几个刚铺设没多久形状像大鼓的东西,它们到底是干嘛用的?我们这变革的社会里生活,同时也在体察着社会一点一滴的变化。
通过收信、自购、别人赠予等方式,我的第二本邮册也快要集满了。这年代的人热衷于邮票的交换。周末,我和伙伴们正坐在阳台上互相欣赏彼此的邮票,两位同校学长各抱着一本邮册路经此地,上来跟我们交换邮册看。那时的人们有种自来熟,我们在社区长大的孩子,更是容易攀谈。翻看他们大本的邮册,里面邮票全是用专用护邮袋的,成套邮票码放得整整齐齐,《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京剧脸谱》《宫灯》《黄山风景》《熊猫》《西游记》《梅兰芳舞台艺术》《梅兰芳》小型张《敦煌壁画》小型张等等,当然他们也有不少红时期的邮票,种类相当多。原本我与他们交换看的邮票都是新买的,他们边看边摇头;而我一眼就看到,里面有我心心念念的《熊猫》。在得知我还有红时期邮票的时候,他们简直比我还兴奋,在他们鼓动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商议,我把家里的所有红时期邮票跟学长们换成了《熊猫》《宫灯》等十余套邮票。七0后熟知的“换票”里,因为他们都坚信自己独到的目光,交换后,一诺千金,这是七0后的规则。
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失之交臂中的怅然,多种情绪,多种思想,很符合那个时代的气质。或许会后悔,因为,后悔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父母后来知晓事情后的责备,但后悔绝不会持续多久,心里坦然无比,月尚有阴晴圆缺,七0后在看不清的人生里,总愿意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再后来,那些年长的前七0不知从哪出处里立标了很多天花板级别邮票的标杆:大龙邮票、《庚申年》猴票、《祖国山河一片红》,“蓝军邮”。他们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后七0,对于这些天花板邮票我们基本只有幻想的份。邮票在七0后的生活里仍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