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鄱阳湖之战(2 / 2)西南土司传奇之播州杨氏首页

战争伊始,陈友谅的汉军水师浩浩荡荡地驶入鄱阳湖,那场面犹如钢铁巨兽闯入海洋。他们凭借船体高大、数量众多的巨大优势,气焰嚣张,完全不把朱元璋的水师放在眼里。一艘艘高大的战船如同一座座移动的堡垒,在湖面上投下巨大的阴影。

而且,他们的火炮也比朱元璋的火炮精良得多。那些威力巨大的火炮,在阳光下闪耀着冰冷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汉军的强大。当战斗的号角吹响,汉军率先发动攻击,火炮齐发,火光冲天,弹如雨下。朱元璋的军队在这猛烈的攻击下,顿时陷入了被动。朱军节节败退,士兵们惊恐万分,被打得大败。鄱阳湖的水面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这场决定命运的大战,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血腥与残酷。

面对这种极为不利的局面,朱元璋的营帐内气氛凝重而压抑。众人皆面色沉重,忧心忡忡地思索着应对之策。就在此时,刘伯温挺身而出,他目光坚定,神色从容,向朱元璋进言道:“大帅,如今局势虽看似凶险,但并非毫无转机。汉军船体高大,此乃其优势,却也正是其弱点所在。高大的船体固然能在气势上压倒我们,且装载的火炮更为精良,但却失之灵活。而我军战船虽小,却有着极强的机动性。我们不必与汉军近战硬拼,那无疑是以卵击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我军战船灵活机动的特点,集中火力猛攻汉军的前锋。汉军前锋往往是其进攻的先锋,若能将其击溃,必能打乱汉军的整体部署。待汉军前锋大乱之际,再用火箭射向汉军右翼和左翼。右翼和左翼通常是汉军的薄弱之处,火箭突袭,可使汉军陷入混乱,首尾不能相顾。如此,我们便可扭转局势,反败为胜。”刘伯温的话语掷地有声,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众人指明了方向。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在这危急关头,李善长也站了出来,神色凝重地说道:“大帅,属下观察到汉军的战船首尾相连,构成了一个大平台。此阵形看似稳固,实则有着致命的弱点。这种紧密相连的布局最怕火攻。一旦火势燃起,便会迅速蔓延,难以控制。我军可采用火攻之策。利用风向和水流,派遣小船装载易燃之物,如硫磺、干草等,悄然靠近汉军战船。待时机成熟,便点燃这些易燃物,让火势迅速在汉军战船间蔓延开来。如此,汉军必陷入混乱,其强大的阵形也会瞬间土崩瓦解。”李善长的分析条理清晰,为朱元璋提供了另一条可行的破敌之策。营帐内的众人听后,纷纷点头,开始思考如何具体实施火攻之计,紧张的气氛中又多了一丝希望与斗志。

慢!此时徐达的声音如洪钟般响起,在紧张的气氛中显得格外响亮。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徐达,只见他神色凝重,微微皱起眉头。

徐达接着说道:“大帅,火攻之计固然可行,但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如今汉军处于下风口,而近日鄱阳湖的风都是往上风口吹的。在这样的风向条件下,贸然实施火攻,很可能无法让火势顺利蔓延至汉军战船,反而会让我军陷入被动。再者,汉军的战船外包铁皮,坚固异常。若要贸然火攻,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火攻之计,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末将认为还是依刘基军师之见更为稳妥。毕竟刘基军师足智多谋,他的计策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如今局势复杂,我们不可操之过急,当谨慎抉择,寻找最为合适的破敌之策。”徐达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在场众人陷入了沉思。大家都清楚,这场战役至关重要,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决定胜负的走向。而徐达的分析也不无道理,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确实不能轻易冒险实施火攻之计。众人开始重新审视当前的局势,思考着更为妥善的作战方案。

朱元璋目光如炬,神色坚毅,他大手一挥,下定决心说:“就依刘先生之策!此次战役,关乎我军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马虎。徐达,你身经百战,要带领各部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准备充分。仔细检查武器装备,确保无任何疏漏。士兵们要养精蓄锐,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各级将领要精心部署,明确各自职责。我们要齐心协力,背水一战。准备再次和汉军作战,务必一战定乾坤,为了我们的大业,为了天下苍生,此战只许胜不许败!”朱元璋的话语充满力量,激励着众人奋勇向前,而徐达等人也神色郑重,拱手领命。

晚上,月明星稀,朱元璋单独召见李善长。烛光摇曳中,朱元璋神色凝重,缓缓开口道:“先生白天提议的火攻之计,我认真考虑了一下认为可行。伯温先生夜观天象,说虽然近日鄱阳湖的风不在下风口,但一周后风向必定转变往下风口吹。此乃天助我也。”

李善长微微颔首,接着说道:“大帅英明。根据探子来报,汉军战船并非全包满了铁皮,桅杆和甲板都是木料制成。依属下之见,不妨在火攻时再给汉军加点‘料’。我军可派遣敢死队驾驶战船,将炸药集中引燃后撞向汉军。如此一来,汉军必难以抵挡。他们的战船即使有铁皮防护,也无法抵御炸药的巨大威力。此举若成,汉军必败无疑。”

朱元璋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他微微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此计虽险,但确有胜算。那到时此挑选敢死队之事就交给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