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后,存在了319年的大宋灭亡了。
南宋灭亡的噩耗如一道惊雷,划破了播州宁静的天空,传到这西南边陲之地时,杨文之子杨邦宪瞬间呆立当场,脸上的血色尽褪,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和无尽的悲愤。
他那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揪着自己的衣衫,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仿佛要将这满腔的悲愤嚼碎。良久,他才从那震惊中缓过神来,痛苦的声音从他喉咙中挤出:“国破家亡,何以至此!”
随后,他亲自起身,披上孝衣,那白色的孝布在风中烈烈作响,宛如他心中无法平息的怒火。他率领着播州的军民,怀着沉重而悲痛的心情,为赵昰、赵昺、陆秀夫、杨亮节、杨太后等人设下了灵堂。
灵堂之中,烛光摇曳,香烟袅袅。杨邦宪望着那一个个牌位,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他想起了曾经南宋的繁华与昌盛,想起了那些为了保卫家国而英勇奋战的身影,心中的痛苦如潮水般汹涌。
“为何天不佑我大宋!”他仰天怒吼,声音中充满了不甘和绝望。但他知道,此刻的悲愤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唯有坚守心中的信念,才能对得起那些逝去的英灵。
在这悲恸的时刻,杨邦宪的心情犹如狂风暴雨中的孤舟,飘摇不定。他既为南宋的灭亡感到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担忧。然而,在这深深的痛苦之中,也燃烧着一股复仇的火焰,他暗暗发誓,定要将这份悲愤化作力量,守护住播州这一方土地。
烽火连天,战鼓雷鸣。很快元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朝着播州席卷而来。杨邦宪身披战甲,立于城头,目光坚定而决绝,此时他的身影显得无比高大矗立于海龙屯之上。
他身后,是无数同仇敌忾的播州军民,个个神情肃穆,紧握着手中的兵器。杨邦宪望着那漫山遍野的元军,大声吼道:“儿郎们!元军虽强,但我播州儿郎岂会畏惧!那怕拼到播州最后一个人也要抵抗元军!我们的家园,我们来守护!”
城墙上,军旗猎猎作响,仿佛在回应着他的誓言。
元军的号角声愈发急促,他们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滚石、檑木从城头倾泻而下,伴随着播州军民的怒吼与喊杀声。每一刻都有生命在消逝,但播州军民的抵抗从未有丝毫减弱。
鲜血染红了城墙,伤者的呻吟与战士的呐喊交织在一起。杨邦宪亲自执剑杀敌,他的身上溅满了敌人的鲜血,却依然屹立不倒。
在这惨烈的战斗中,播州军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家园,死战到底。
岁月悠悠,在那漫长的七百多个日夜中,战争的阴霾如恶魔般笼罩着播州。整整两年,这是一段浸满鲜血与泪水的时光,惨烈至极,令人心颤。
播州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战火无情地灼烧,每一丝空气中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然而,尽管播州军民死伤无数,那惨烈的景象犹如人间炼狱,但元军却始终无法攻破海龙屯这座坚固的堡垒。
战场上,硝烟弥漫,遮天蔽日。断壁残垣间,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具尸体,有播州军民的,也有元军的。鲜血汇聚成河,在焦土上蜿蜒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元军如疯狂的野兽,一次次发起凶猛的冲锋,他们的喊杀声震耳欲聋。可海龙屯的守军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死死地守住每一寸城墙。
一次次元军的冲锋,一次次高强度的守城作战使他们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伤口的疼痛如影随形,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燃烧着不屈的火焰。每一次元军的进攻,都被他们用血肉之躯和坚强的意志击退。
在这两年的惨烈战争中,海龙屯宛如一座永不陷落的丰碑,傲然屹立在播州的大地上,让元军的野心一次次破碎。
元世祖忽必烈高坐于王帐之中,听着前线传来的战报,那虽弱小但仍在顽强抵抗的播州军民,令他那威严的面容上不禁浮现出一抹敬佩之色。
他目光深邃,沉思良久,心中对播州军民的坚韧和不屈有了更深的思量。在他的营帐内,谋士如云,然而汉人谋士陆泽的建议却如一道亮光,让忽必烈心中有了新的决策。
忽必烈立即召集了诸位将领和大臣,他身姿挺拔,声音洪亮而坚定地说道:“播州军民虽势弱,然其抵抗之决心,令朕深感钦佩。今陆泽之议,朕决意采纳,准备招降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