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千古第一骂(2 / 2)风起万物生首页

管仲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水深了,鱼自然就肥了,多了,山林草木丰茂了,百兽自然会迁徙而来,一派生机盎然,人富足了,自然会去做善事,济困扶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少点摩擦,多些融洽。

所以,韩非子才会在《五蠹》中说。

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那些无视当下民生之多艰,而空谈仁义道德之流,则是非奸即坏的无耻小人。

自开天辟地以来,升斗小民便以食为天。

无数草野之民为了身上衣,腹中食,哪怕是苦心经营,愁白了头,但是,在缴上皇粮国税后,到头来却悲哀地发现,一代代,一辈辈就像那头拉磨的驴一样,怎么走也走不出“饥寒”二字那个圈,又像那只虽心有不甘的大胆泼猴,任你如何闹腾,也翻不出那只大手的掌心。

摆在面前的,无非仅有三条路而已。

一,皇权神授,跪下称臣,做官。

二,卖身求荣,做个听话的狗腿子,为奴。

三,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一滴汗水摔八瓣,当个听话的顺民。

千智叟说。

风起,万物生。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世上偏又生出剑走偏锋的第四种人来,他们既不当官,又不为奴,也不想乖乖当个顺民,便去做了盗贼。

这天下,盗贼又可分为两种:

一是劫掠财物,一是欺世盗名。

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

在盗贼这个行当里,做得最为风生水起,举世无双的又有两人,一个是为天下害的盗跖,另一个则是号称万世师表的孔子,本来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两人,本该老死不相往来。

可是,世事无常,他二人之间竟发生了一段故事。

孔子好为人师,想挣个好名声,便不辞辛劳,跑到泰山上去游说盗跖。

本想劝他放下屠刀,回家做个听话的忠臣孝子,如此一来,孔老二则会名利双收,又多了一份争取做官的本钱,岂料,他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最终让自己丢尽了老脸。

在庄子《杂篇·盗跖》里,盗跖把孔子骂得狗血喷头,这让既当又当的老二,现回了原形。

论起骂人来,庄子说第二,可以说无人敢称第一,堪称毒舌界的鼻祖。

读书人嘛,讲究的是斯文,即便是骂人,又怎么能说脏话呢?

庄老先生骂起人来,那简直是舌绽金莲,妙语如泉涌,非但如此,他还能让被骂之人无言以对,因为人家讲道理,让人无从辩驳。

不像市井里的无赖泼妇那般声嘶力竭,唾沫星子横飞,除了朝下三路招呼,剩下的净是胡搅蛮缠了。

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呢?

盗跖对孔子而言,那简直是降维打击,而且人家从头至尾都不带一个脏字,愣是说得气吞山河如虎,不但铿锵有力,还有理有据,骂的老二简直是体无完肤,令人惨不忍睹,到后来……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庄子他老人家参天悟道,早已勘破世俗里的名、利二字,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一生视权贵利禄如尘土,骂人无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玉典金句更是频出。

他借盗跖之口骂孔子一文,简直是一针见血,入骨三分,读来甚是酣畅淋漓,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如三伏天吃了个井水沁的凉西瓜,岂不快哉,堪称是“千古第一骂”。

不过,孔子也算不虚此行。

回家后,他无比沉痛地在竹简上,刻下五个大字:

无病而自灸。

(没病去扎什么针呀,纯粹是没事儿瞎折腾,自取其辱罢了)。

……

穷酸文人无奈长叹一声,红了眼睛。

“朝廷里那些大老爷们,有一个算一个,有一头算一头,都是特娘的该遭天谴的主,他们要是能求下雨来,老子就能当街生孩子……”

虬髯大汉啪一掌拍在青衫文人的肩上,拍得他差点叫出声来,紧紧咬住了唇,活像个遭人非礼的良家。

“元十三,你小子虽说动不动就跩文,满嘴四六八句的酸词,老子听的牙碜,不过,今日你能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俺老吕敬你是条汉子,不愧是个站着撒尿的爷们儿。”

“要不怎么说还得让孩子多读书呢,骂人不带脏字,还特娘的听着让人这么痛快,来,干喽。”

酒馆外,雪越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