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3章 智慧与勇气的对决(2 / 2)古代之败家儿子首页

“父皇,了解民情并非难事,但若只是口头说说,又有谁不会?父皇的教诲虽易,但真正体验民间疾苦,却是难上加难,非大智大勇之辈难以胜任。”

弘治皇帝的面色涨得通红。

这个小子,竟敢如此直言不讳,简直是在公然挑衅。

但朱厚照一脸认真,他可不在乎弘治皇帝如何想,能问得父皇无言以对,这种感觉实在痛快,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于是,朱厚照继续说道:“民间疾苦,简单来说,便是臣子们天不亮就得起床,忙碌于削土豆的艰辛……父皇你看……”

在历史的尘埃中,朱厚照的手缓缓抬起,那手背上的伤痕仿佛刻下了岁月的印记,刺目而深邃。伤口虽已愈合,却依旧在阳光下闪烁着惨烈的光芒,弘治皇帝的目光一滞,随即被朱厚照的话语所吸引。

“这,这手背上的痕迹,竟是削皮时留下的?”朱厚照的话语带着几分自嘲,却也透露出一股坚毅,“父皇,您觉得疼吗?那种痛,是深入骨髓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承受,因为生活,它不会因为我们的疼痛而停下脚步。如今,我们能填饱肚子的,不过是土豆泥的滋味,我在这西山,虽不及百姓疾苦,却也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父皇,您可曾尝过土豆泥的美味?若是一日断粮,或是尝尽黄米粥的滋味,您定会感叹其珍贵。我偏爱土豆泥,只因我深知饥饿的滋味,饱餐一顿后,茶水尚不可得,唯有投身农活,无论风雨,无论寒暑,不能有丝毫懈怠,否则,饥饿便会再次降临!”

“可是,父皇,农人们耕作的激情,并非来自朝廷的一纸劝农书,而是源于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对于他们而言,朝廷远在天边,只要官府不扰民,便是好官,陛下便是好君。父皇,您可知,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最怕的是什么?”

弘治皇帝虽心中不悦,却还是耐着性子问道:“是什么?”

朱厚照缓缓开口,仿佛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让人不自觉地陷入他的故事之中:“百姓们最怕的,竟是朝廷的劝农书……”

弘治皇帝的眉头微微一皱,不解地问道:“劝农书?”

朱厚照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意:“满朝文武,有几个真正懂得耕种的?可陛下您,却偏偏要关心农事,一纸劝农书,便让那些养尊处优的大臣们大肆挥毫,写出了许多看似华美,实则空洞的文章。这些从未沾过泥土的大臣们,竟敢教农人们如何耕种,父皇,您可曾想过,这样的劝农书,反而成了百姓的枷锁?”

“您是皇帝,是万民之主,您不懂得耕种,大臣们也不懂得,可您们的旨意,州府官员们又怎能怠慢?他们明知自己不懂,却因为圣意,不得不推广这劝农书。于是,差役们四处奔波,劳民伤财,百姓们在春耕之际,既要忙于耕作,又要应付这些官差,苦不堪言……”

“在那寂静的朝堂上,我听闻劝农书的字字句句,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波澜。想那父皇阅罢此书,必定感慨万千,自认为又为苍生谋得一件福祉。满朝文武亦皆喜颜开,暗自庆幸能为民解忧,未来或许能留下劝农桑的佳话。然而,我心中所想,却是另一番景象。那些道貌岸然的大臣们,他们口口声声仁政仁政,实则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整日于朝堂之上虚与委蛇,徒耗民脂民膏,养着一群无用的蛀虫。”

“……”

林蒙的眉心微跳,他锐利的直觉告诉他,朱厚照的话语中,似乎蕴藏着血光之灾的预兆。

他赶紧接口:“陛下,请勿误会,太子殿下所指责的,乃是大臣百官之失职,绝非对陛下您的不敬。陛下您英明神武,普天之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您宽宏大量,虚怀若谷,最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