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乡试”(2 / 2)科举从小官之子开始首页

第一道题回答完毕,王茂平望向第二题。“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此题出自《大学》意思是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爱人和恶人。

只有内心有大爱,心系苍生,大公无私,那么他爱人也好,恶人也好,好恶都能得其正。唯仁人,无爱无恶,亦唯仁人,能爱能恶。真正的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他自然是要选自己的本经《礼记》的题目来作答。“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出自《礼记·乐记》大概的意思,礼所表现的是世事万物中不可改变的道理。

礼者,理也。礼法要合乎情理,情生于性,礼生于情。无论是修身还是为政,都需要依礼而行,依理而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也者,履也。礼也者,养也,礼者,人道之极也。学礼,无以立,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

题目“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然后好恶形焉。”大概意思是人生下来就是宁静的,这是人的天性。因为外物的影响而心动,这是受到了诱惑。人与外界接触,形成了喜欢或者厌恶的感知。

人在世间受到的诱惑是无穷的,人的欲望也是无穷的,人不能被外界的物欲所淹没,好恶无节,则人化物也。故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题目:“圣王必以其欲从天下之心”这句话是出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九卷。

“是以古先圣王必以其欲从天下之心,而不敢天下之人从其欲”大概的意思是所以自古以来圣王都以个人的好恶去顺应民心,而从不敢让天下百姓去顺从他个人的私欲。

所以,圣王是没有欲望的吗?肯定不是,但圣王会以天下之欲为欲。如果不已天下欲为欲而以其欲为欲,则百姓之声不得听,百姓之苦不得伸……顾子轩理清了思路,开始写了起来。

……

题目:“创业以武,守成以文,兵农一致,文武同方,其用果有异乎……”前面一段大篇幅的歌功颂德,然后开始说出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人多告饥,流徙之余化为寇贼,民患未除……”问有何对策。

顾子轩思考了一会儿,才动笔写起来,还是要先夸,再提对策,从兵农两方面入手,对策尽量温和。

已经考完了乡试,士子们都放松了下来,觉得考的不好还需要从头再来,再战下一个三年的也都没有等待最后的放榜,早早的回去了。剩余这些等待放榜的士子,则是开始参加各种文会诗会扩大自己的交际面。

而此时的阅卷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像主考官、房官、内提调这些都属于内帘官,监临、监试,受卷、弥封等属于外帘官。内外帘官间相互并不来往。

誊写好的朱卷已经分批次分配完毕送到内帘,接下来就是由张靖梁这位主考官进行升堂分卷。决定同考官分配在第几房间、看第几束试卷。

朱卷先由同考官评阅并写下意见,将其中优秀的试卷挑选出来画圈附上理由推荐给主考官,由主考官进行最后的评阅。试卷随进随分,同考官当天就要把手里的试卷阅完。

经过十几天的评阅,十名房官已经将自己认为优秀的文章,推荐给了主考官,需要主考官来评定各经卷的首卷,以及最后的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