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朝廷来说,白银是冰冷的,但粮食,却是有温度的。
朝廷在北方各太仓中,存了一千二百万担粮食,是什么概念。
在真正的历史上,张居正去世之后,北方太仓存粮,可用十年,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当时国库钱财多时达六百多万两。
现在大明朝的人口在一万五千万,到两万万之间,若以每人吃三斤粮食,这北方的存粮,可供两千万人食用一年,若是在崇祯十年之后,北方的太仓有这些粮食,那大明朝弄不好能撑到崇祯三十年去。
湖广仓,苏州,杭州仓,全国上下各个大型国有粮仓,都有可观的储量。
在张居正禀报完之后,在朱翊钧的心中,这一刻,张居正已经封神了。
一个王朝是否年轻,说白了,就是要看他从上到下的联系是否密切,下层建筑是否稳固,能够体现下层建筑稳固的,最有利的体现,就是收税。
朝廷突然有了这么多粮食,也不是一步达成的。
从隆庆年间开始,朝廷的政治局势相对平稳,政治清明,内部纷争较少,为农业生产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农民可以安心耕种,粮食产量得以稳定增长,而在新政的推动下,百姓土地私有占比越发多了起来,家中有了余粮,多的粮食自然而然就到了市场上,充实太仓是朝廷上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各级官府能够拉政绩最有效的手段……
虽然此时陈益正在北京城外搞着红薯的试验田呢,但那个东西,只是朝廷迫不得已的下限,长期食用,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
朱翊钧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让红薯,土豆成为大明朝百姓的主粮……米面才是适合华夏宝宝体质的最好粮食……
他听着张居正的禀告心情大好,当然,对于这种大好局面,他还是持一些怀疑态度的。
这个怀疑,不是针对于张居正,而是对于下面的官员……里面有没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还是要调查。
年后,便是要都察院查太仓储粮。
但这个时候,官员们很兴奋,朝廷上下形势一片向好,朱翊钧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泼一盆冷水。
再怎么说,即便地方官员夸大,他们也不敢,将京畿各地六百万担,夸大成一千二百万担吧,也不敢把苏州仓四百万担,夸大成八百万担吧,即便有些水分,也是大好局面。
而在朱翊钧做出总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