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枣自幼听戏长大,最爱的就是戏台上的华丽剧装。
京剧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出现于清代中叶,它是伴随着京剧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
剧装戏具分衣、盔、杂、把四项,衣主要指戏衣,盔主要包括头盔、帽子等,杂主要包括髯口、靴鞋等,把主要是刀枪把子等,其中盔头、戏衣和靴鞋三部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
京剧的戏装最讲究舞台的艺术效果,它优美而夸张的造型、色彩和图案有利于衬托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
京剧戏装的设计制作涉及京剧服装配饰的各个方面,讲究色彩鲜亮、造型大气、图案丰富,具有技艺规范考究、做工缜密精巧、用料高档华贵、风格雍容大气的特点,为京剧表演增添了光彩。
京剧的戏装也适宜于观赏和收藏,在传统戏曲服饰及古代服饰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也是许红枣会考虑在自己的唯美幻想中布局上梦游园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算是对许红枣童年时,在明镜台下听着,又听不大懂戏曲时的那段惊艳又温柔的岁月最好的回应。
因为剧装戏具和戏曲的惊艳,也因为家人闲坐灯火通明而温柔。
年幼无知的许红枣时常缠着许姥姥说:“姥姥,我也想穿戏服。”
乡下的古戏台上,多以京剧,晋剧和评剧为常客。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京剧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
京剧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鼓板、大锣、铙钹、小锣的伴奏为主。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
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
各行当里都有一套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的剧目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剧目也在三四百个以上。
京剧比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接台本戏。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老生,有的行当以做花旦为主,有的也以武打为主。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京剧行当的划分,是依据人物的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属性,以及身份、职业的社会属性。
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
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行即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在最具特色也最受欢迎的京剧脸谱中,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剧的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
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晋剧,是地方上的戏曲,四大梆子的剧种之一,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之为“中戏”。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同时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有新剧仄出。
晋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的艺术韵调,风格也别具特色。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晋剧也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晋剧的表现技巧也是多姿多态,难度也比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
晋剧的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曲目就有二百多出。
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
每一部戏也无不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