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正是为了互市贸易的长远之计,甘愿以己之命,向陛下表明师徒二人绝不退缩的决心。
同时恳请陛下认识到互市贸易的重要性,不仅宣府需行,陕甘、辽东亦应如此。
唯有通过互市贸易,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和谐共处,方能化解冲突,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
朱厚照亦深谙此理,他并无意置韩文于死地。
正当他欲对刘瑾的求情之举加以训斥时,却见高凤等人亦纷纷跪倒,效仿刘瑾,为韩文求情。
这些精明如狐的太监,看到刘瑾已抢得先机,但他们亦不甘落后,欲分一杯羹。
高凤等人的求情之辞,与刘瑾大同小异,皆强调大明正值用人之际,韩文之才不可轻弃。
尤其在当前陛下与内阁、司礼监之间微妙的关系背景下,人才更显珍贵。
而萧敬,作为司礼监的太监,其身份之敏感,使他不得不保持谨慎。
他明白,若自己加入求情行列,便可能被视为司礼监的集体行动,进而引发皇帝的猜忌。
因此,他选择冷眼旁观,让刘瑾等七人扮演“丑角”,为陛下铺设台阶,既保全了自身立场,又维护了宫廷的微妙平衡。
朱厚照故作震怒,厉声道:“尔等区区内宫太监,岂知天下大局?李文渊罪大恶极,岂能姑息?韩文身为其师,知情不报,实乃包庇之罪,岂能轻饶?”
然皇帝此般怒容,刘瑾等人却心领神会,知陛下实需一台阶以解困境。
刘瑾连连叩首,言辞恳切:“奴婢等虽愚钝,不识天下经纬,却知陛下日夜操劳于西苑,皆为社稷安宁。
内阁诸老不解圣意,朝臣亦多刁难,欲将陛下束缚于宫墙之内,唯命是从。
而如韩尚书之辈,甘愿遵循陛下旨意,锐意改革,方有宣府之捷。
今韩尚书立下赫赫战功,若反遭极刑,试问天下谁还敢无视内阁,唯陛下马首是瞻?
奴婢等实不忍见陛下孤立无援,忠良尽失。”
刘瑾之言,不仅在于劝阻陛下勿杀韩文,更在于深刻洞察陛下当前之困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做事与说话需相辅相成,方能彰显能力。
其劝说,非但未显虚伪,反显其深谙帝王心术,对皇帝处境有着透彻的理解。
正如刘瑾所言,朱厚照目前能倚重之臣寥寥,天下有识之士皆在静观陛下与内阁之争。
韩文、杨一清、刘大夏等人,敢于突破内阁束缚,效忠他,实属难得。
若朱厚照此时背信弃义,必将寒了这些忠臣之心,影响大局。
然而,朱厚照深知自己不能直接表露此意,唯有借刘瑾之口,方能巧妙传达。
刘瑾的言辞,确实触动了朱厚照的心弦。
这奴才在历史上之所以会被正德皇帝所喜爱倚重是有原因的,这背后,是刘瑾等人对帝王心思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
在原来的历史中,刘瑾之所以能得到正德皇帝的青睐与重用,并非偶然。
他看得很明白,无论是内阁重臣还是外朝百官,鲜有真心实意助皇帝一臂之力者。
他们只想皇帝当做个傀儡一样,坐在龙椅上面就行。
而这些宦官,虽常被误解为误国误民之徒,实则他们追求的,不过是权力的滋味。
因此,他们行事之风格,全然以皇帝意志为转移,成为皇帝意志的忠实执行者。
若朱厚照偏好嬉戏玩乐,刘瑾等人便搜罗奇珍异玩,以博龙颜大悦;
若朱厚照志在励精图治,他们亦会紧随其后,助力皇帝实现宏图伟业,甚至不惜为皇帝承担骂名,甘当幕后英雄。
因为,唯有顺应皇心,方能稳固自身地位,进而掌握更多权力。
故而,刘瑾等太监的最终面貌,实则由皇帝的性格与志向所塑造。
正如历史上的正德皇帝偏爱嬉戏,刘瑾便助其纵情声色;
而成化皇帝渴望建功立业,汪直等太监便挺身而出,助其实现武略。
由此可见,太监群体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其表现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影响与引导。
刘瑾言毕,高凤等人亦是机敏过人,立即附和道:“陛下,您如今行事受限,皆因内阁三大阁老视您年轻,误以为您行事轻率。
然韩尚书与杨巡抚等忠臣,深知陛下胸怀壮志,甘愿在宣府改革中鼎力相助。
韩尚书更是为保互市贸易永续,不惜以身犯险,其忠诚与勇气,实为百官之楷模。
陛下若严惩此等忠良,实乃令人痛心疾首之事,奴婢等亦难以苟同。”
演戏需得全情投入,这七位自幼伴随朱厚照左右的近侍,对他那喜怒无常的性情了如指掌。眼见朱厚照故作震怒,一掌拍碎案旁瓷盏,怒斥道:“尔等竟敢为外臣如此放肆,可知自己几分能耐?”
然刘瑾与高凤等人非但未惧,反而在地上连连叩首,声响如雷,誓死相谏:“陛下,恳请为忠良之士留一线生机!”
“恳请为忠良之士留一线生机!”
他们的忠诚令人动容,额头鲜血渗出,仍不肯罢休。
这份决绝连韩文都暗自忖度:这戏,未免太过逼真了些。
终于,朱厚照似被其诚意所动,挥手示意:“罢了,都起来吧。”
随后目光转向韩文,缓缓言道:“念及众人求情,朕姑且饶你一命,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互市贸易,朕可保留,但需附加一条件。”
韩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连忙抬头应道:“陛下请讲,臣洗耳恭听!”
他韩文没有别的请求,只要能让互市贸易存续下去,怎么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