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7章 文景之治(1 / 2)烘炉记首页

词曰:

汉室初兴,四海承平,文景呈祥。看轻徭薄赋,劝农务本,省刑约法,德化八方。库廪充盈,黎民丰足,社稷安宁岁月长。炊烟里,有孩童嬉笑,老者安康。

政风清正贤良,引无数英贤共奋扬。念躬身节俭,慈怀天下,广开言路,国富民强。仁政流传,千秋传颂,盛世宏图始启航。凭栏望,忆辉煌过往,续写华章。

华夏历2517年,大汉王朝的天空阴云密布。吕后的离世,如同一场狂风骤雨,打破了宫廷原有的宁静。吕氏势力曾在吕后的庇护下权倾朝野,如今吕后一去,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以雷霆之势诛灭了吕氏的党羽。

一时间,宫廷内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氛,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由谁来继承皇位。当时吕后所立的小皇帝刘弘,经查明并非汉惠帝的后代,自然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于是,一场关于皇位继承人的暗中评估与较量悄然展开。

在对诸王和外戚势力进行了仔细的权衡之后,众人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代王刘恒的身上。这位代王以宽厚仁慈着称,在民间名声颇佳,被认为是能够稳定朝局、重振汉室的合适人选。

当朝廷派出的使者快马加鞭赶到代国,向刘恒传达让他入京继承皇位的旨意时,刘恒却没有表现出预想中的欣喜,反倒是满心的疑虑与担忧。

代王宫的大殿内,气氛凝重。代王刘恒眉头紧锁,目光在属臣们的脸上来回扫视。

代国郎中令张武率先拱手说道:“大王,此事恐怕有诈。如今局势未明,这突如其来的皇位继承之说,或许是个陷阱。依臣之见,大王应以有病在身为由推辞,先观察情况的变化,再做定夺。”

张武的话音刚落,中尉宋昌却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大王,臣认为张武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吕氏已被诛灭,刘氏江山稳固。大王您宽厚仁慈,名声在外,这是上天赐予的良机,不应有所顾虑。”

众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刘恒静静地听着,心中的纠结如同乱麻。最终,他决定用占卜来决定这一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占卜的仪式庄重而神秘,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结果。当卜卦的结果呈现出来,是一个“大横”之象。卜卦人激动地说道:“大横所裂的纹路正当,此乃大吉之兆。预示着大王您马上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夏启延续夏禹那样。”卦师的解释让刘恒心中为之一动,天王,意味着比一般的王更高一级,这难道真是上天的旨意?

尽管有了这看似吉祥的占卜结果,刘恒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这一步踏出,便是生死攸关,容不得半点疏忽。

刘恒初步决定入京即位,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可谓是步步为营。他先派舅舅薄昭,快马加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薄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怀揣着代王的期望和整个代国的未来,匆匆奔赴长安。

在薄昭离开后,刘恒每日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消息。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薄昭快马加鞭赶回代国。

“大王,长安局势看似稳定,陈平和周勃等大臣确实真心迎您入京。”薄昭的话语让刘恒心中稍安,但他依旧不敢完全放松警惕。

随后,刘恒带领着一队亲信,向着长安缓缓进发。每前进一步,他的心都悬得更高。当距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刘恒停下了脚步,他转过头,对着属下宋昌说道:“宋昌,此次就由你先进城探路。”

宋昌领命,拍马向着长安城疾驰而去。

长安城外的渭桥边,丞相以下的官员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翘首以盼,心中同样充满了期待与紧张。

马蹄声由远及近,宋昌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官员们纷纷向前,脸上露出恭敬的神情。

“代王派我先来,不知城中情况如何?”宋昌高声问道。

丞相陈平连忙上前,拱手说道:“宋大人放心,一切皆已准备妥当,只等代王入京。”

宋昌肩负着重大使命,快马加鞭赶往高陵回报刘恒。一路上,他的心情如同疾驰的马蹄,急切而又充满期待。当他终于见到刘恒,将京城的局势和群臣的拥戴一一道来,刘恒的心中泛起了波澜。他深知,这一步踏出,将决定他和代地的未来。

刘恒决定踏上前往京城的征程,他的队伍行进至渭桥,群臣早已在此等候。他们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尽显仁厚之风。然而,此时的气氛却并不轻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各自的思量。

太尉周勃走上前来,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宋昌挺身而出,朗声道:“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宋昌的话语坚定而有力,让周勃微微一怔。周勃犹豫片刻,最终还是跪着送上了天子玉玺。

刘恒望着眼前的玉玺,心中感慨万千。他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他的目光深邃而谨慎,深知这皇位的分量之重,不可轻易决断。

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进入了代邸。代邸内,气氛凝重,众人都在等待着刘恒的决定。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每一次的辞让,都并非作秀,而是他内心真实的挣扎和对责任的敬畏。

在决定即位后,刘恒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京城的局势错综复杂,想要坐稳皇位,必须步步为营。他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的安全,于是让刘兴居清理宫掖,确保万无一失。刘兴居领命而去,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经过一番仔细的清查,刘兴居回来禀报一切妥当,刘恒这才住进了未央宫。这座宏伟的宫殿,从此迎来了新的主人。

汉文帝入京时,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他们是刘恒最信任的心腹,也是他在这风云变幻的京城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即位后的汉文帝,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他深知,得到皇位不易,巩固皇位更是艰难。他首先任命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宋昌负责守卫皇宫,张武则守护京城。他们二人如同刘恒的左膀右臂,从根本上保证了汉文帝的人身安全。

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汉文帝一一赏赐、封官晋爵。陈平被加封为丞相,周勃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和更高的爵位。这些功臣们感激涕零,誓言为汉文帝效忠。

同时,汉文帝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那些曾经遭受不公待遇的王公们,对汉文帝的仁德感恩戴德,纷纷表示愿意拥护新帝。

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汉文帝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他分别赏赐、分封,让他们感受到新帝的宽厚与仁慈。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成为了他巩固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众多的重臣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功臣周勃。

周勃,这位因拥立文帝有功的大臣,在朝堂之上颇具威望。然而,或许是功绩带来的自负,每次退朝后,他出来时总是一副骄横之态,那模样,似乎全然不把新帝放在眼中。

而文帝刘恒面对周勃的骄横,起初却表现得更加有礼,每次都目送他离去。这让朝中的大臣们心生忧虑,纷纷进言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如此重礼,这般作为实在有失君主的身份。

刘恒听进了这些谏言,从此之后,他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庄重,帝王的威严逐渐展露。而周勃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帝的变化,内心的敬畏日益增加。

周勃的属下见此情形,深知危机四伏,赶忙提醒他:“大人,您如今功高盖主,这般行事,怕是会引火烧身啊!”周勃听闻,犹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过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表退让之心。汉文帝刘恒见此,很快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丞相陈平谢世。文帝思来想去,权衡再三,又任命周勃做丞相。然而,这一次的任命仅持续了十个月,文帝便再次动了心思。

当时,众多的列侯都居住在长安。他们的存在,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添了沉重的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文帝下诏命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某些列侯留在京城,也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

但诏令下达后,很多人却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不愿意离开这繁华之地。这一局面让文帝刘恒龙颜大怒。他心想,必须有人带头做出表率,才能打破这一僵局。于是,他的目光落在了丞相周勃身上。

文帝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周勃的相职。周勃无奈,只得接受这一决定,离开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国。

然而,命运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不久之后,有人向朝廷举报周勃身披盔甲,怀有谋反之心。文帝闻之大怒,当即下令将周勃抓捕入狱。

身陷囹圄的周勃,此时才真正感受到了恐惧和绝望。他深知,谋反乃是大罪,一旦坐实,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家族。在这危急关头,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文帝说明自己惧祸才束甲,绝无谋反之心的实情。

文帝刘恒在听闻薄昭的转述后,心中也泛起了一丝犹豫。他深知周勃对自己的拥立之功,也明白周勃或许并非真有反意。于是,他下令重新调查此事。

经过一番仔细的查证,并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确实证据。最终,文帝决定释放周勃,还他自由之身。

走出监狱的那一天,周勃望着天空,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回想起自己这一生的起起落落,从功臣到被猜忌,从位极人臣到险些丧命,心中感慨万千。

未央宫的夜晚,风悄然拂过,却吹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凝重。汉文帝刘恒在烛光摇曳中踏入这座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宫殿,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心中却如翻涌的江海,思绪万千。

深知军权乃最大权力的刘恒,在入宫的当天夜里,便果断下令。“宋昌听令,朕命你为卫将军,务必镇抚好南、北二军,不得有丝毫疏忽!”宋昌跪地接旨,“臣定不辱使命!”随后,刘恒又看向张武,“张武,朕命你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若有异常,立即来报!”张武抱拳,“遵旨!”

安排好宫中防卫,刘恒的目光变得更加冷峻。相关部门在他的授意下,分别诛杀了后少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血腥的气息在暗夜里悄然蔓延,却也为刘恒的皇位铺平了道路。

新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然而,刘恒心里清楚,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在那些宗室眼中,他不过是个“摘桃派”,仅仅依靠着一批老臣的拥戴才登上了这皇位。如今,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且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稍有不慎,这刚刚到手的皇位便会摇摇欲坠。

烛光下,刘恒紧锁眉头,思索着应对之策。“朕必须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方能巩固这皇权。”他喃喃自语道。

华夏历2518年正月,阳光初照大地,给寒冷的宫廷带来了一丝温暖。文帝刘恒立长子刘启为太子,同月,立窦氏为皇后。这一系列的举措,既是为了稳定朝局,也是为了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十月,秋风渐凉,文帝再次出手。他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中央权力核心。那些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也因功官至列卿。一时间,朝堂之上,新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然而,刘恒明白,仅仅依靠朝堂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对于诸侯王,他既要安抚,又要防范。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

同年十二月,寒风凛冽。文帝刘恒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旨意传出,各方诸侯心思各异。

刘遂在自己的王府中,听着诏书,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新的封赐让他地位提升,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这背后文帝的深意。“这刘恒,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刘遂暗自揣摩。

而被徙封的刘泽,在前往燕国的路上,也是思绪万千。“新帝此举,是对我的拉拢还是防备?”

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文帝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一时间,诸侯并立,局势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

不久之后,文帝再次下令,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在这一系列的封王举措中,刘恒巧妙地平衡着各方势力。他一方面给予诸侯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以安抚他们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和监督。

宫廷之中,刘恒日夜操劳,关注着天下的一举一动。窦皇后看着日益消瘦的文帝,心疼不已。“陛下,您也要保重龙体啊。”刘恒握住窦皇后的手,“朕肩负天下之重,怎能有丝毫懈怠。”

而在诸侯的封地,各位诸侯王也在暗中谋划。有的试图扩张势力,有的则在观望局势。然而,文帝的智慧和手段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微妙的平衡中,大汉王朝暂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汉初,高祖刘邦汲取强秦速亡之教训,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策,意在使百姓从战火的创伤中恢复,国家从废墟中崛起。

然而,这一政策在带来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国里日益坐大,拥兵自重,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汉文帝刘恒的即位,使得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波谲云诡。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刘氏宗室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刘恒深知,要稳固自己的皇位,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日,朝堂之上,文帝神色凝重,他望着阶下的群臣,大声说道:“朕决意废除‘收孥连坐法’。从今往后,一人犯罪,家人不再收为奴婢,各种株连之法一并废除!”此令一出,群臣哗然。有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拱手谏言道:“陛下,此法乃祖制,沿用已久,贸然废除,恐生乱啊!”文帝目光坚定,朗声道:“朕意已决!此旧法严苛,有悖仁道,今当改革,以安民心!”这一举措,无疑是对旧传统的大胆否定,对成法的勇敢革新。

华夏历2519年十月。因当时列侯多居于长安,离封邑很远,吏卒供给输送甚为劳苦,而列侯亦无机会去德化其封邑的百姓。文帝深知其中弊端,于是下诏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职与诏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

诏令下达,长安城内,一众列侯议论纷纷。有的欣然领命,准备回归封邑一展抱负;有的却心怀不满,认为此举是剥夺了他们在京城的荣华富贵。但皇命难违,他们也只能无奈收拾行囊,启程前往封邑。

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场风暴却在悄然酝酿。皇位继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让济北王刘兴居心中愤愤不平。他本以为自己在皇位争夺中出力甚多,却未得到应有的封赏,如今又要被遣往封邑,远离权力中心。在私欲的驱使下,刘兴居决定铤而走险,率先发动叛乱,开启了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

刘兴居纠集了自己的亲信部众,举起了反旗。一时间,兵戈四起,硝烟弥漫。汉文帝刘恒闻知叛乱,龙颜震怒。他立即召集大臣,商讨平叛之策。

“陛下,济北王叛乱,实乃大逆不道。臣愿亲率大军,平定叛乱,将刘兴居捉拿归案!”一位将军挺身而出,抱拳请命。

文帝微微点头,说道:“爱卿忠勇可嘉,但此次平叛,需谨慎行事,务必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平息叛乱,以免百姓受苦。”

文帝调兵遣将,派出精锐之师前去镇压。朝廷大军气势如虹,一路高歌猛进。而刘兴居的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怎敌得过训练有素的汉军。双方交战不久,叛军便土崩瓦解,刘兴居见大势已去,企图逃跑,却被追兵赶上,最终被俘。在狱中,刘兴居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最终自杀身亡。

叛乱虽平,但汉文帝深知,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若不解决,汉室江山仍将永无宁日。他开始更加坚定地推行改革,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就在汉室内部纷争不断之时,北方的匈奴也蠢蠢欲动。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并进袭上郡,杀略汉民,威胁长安。

烽火连天,战报如雪片般飞至长安。文帝望着地图上匈奴肆虐的区域,眉头紧锁。他深知,面对匈奴的挑衅,不能退缩。

“传朕旨意,集结兵马,准备迎敌!”文帝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虽然双方此次并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表明西汉王朝并不甘于和亲政策带来的短暂和平,而是要以强硬的姿态扞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华夏历2522年四月,春风渐暖,却吹不散大汉王朝上空那凝重的阴霾。在这看似平和的表象下,一道废除盗铸钱令颁布,允许私铸钱币,国家铸币权就此被放弃,铸币放任政策开始施行。

这一决策,如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遭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反对,贾谊便是其中最为坚决的一位。贾谊,这位满腔抱负的臣子,多次进谏,力陈垄断铸币权的重要性。他深知货币的统一和铸币权的集中对于国家经济稳定、政权巩固的关键意义。在他的眼中,如今这放任私铸钱币的政策,无异于将国家的经济命脉拱手让人。

然而,当时的太中大夫邓通正受刘恒的宠幸。刘恒一心想要让邓通富贵无比,竟赐给他铜山,允许他自行铸钱。对于贾谊的苦谏,刘恒选择了置之不理。于是,西汉的货币市场陷入了混乱,货币不统一,铸币权分散。地方诸侯们趁机大肆开采铜山铸钱,他们的财富迅速积累,经济实力日益强大,逐渐有了与中央抗衡的资格。

这一年,刘恒坐在朝堂之上,眉头紧锁。他或许未曾料到,当初那看似能让宠臣富贵、让经济繁荣的决策,如今竟埋下了如此巨大的隐患,极大地威胁着大一统的局面。

华夏历2523年,北方的草原上,匈奴的马蹄声依旧震耳。刘恒手持笔墨,亲自写下给予冒顿单于的国书:“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从使者口中,他听闻了冒顿单于“苦兵事”,为求一时之安宁,他决定以丰厚的礼物示好。

绣袷绮衣、长襦、锦袍、比疏、黄金饬具带、黄金犀毗、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这些珍贵的物品被送往匈奴,希望能换来边境的片刻平静。

同年,冒顿单于离世,他的儿子稽粥即位,号老上单于。刘恒为了稳定与匈奴的关系,派遣宗室女子翁主出嫁老上单于,并让宦官中行说陪同前往服侍翁主。中行说内心百般不愿,他深知这一去,便是背井离乡,生死难料。他向刘恒苦苦哀求,希望能收回成命,但刘恒心意已决,强迫他踏上了这艰难的旅程。

中行说带着满心的怨恨到达匈奴后,毫不犹豫地投降了匈奴单于。他将大汉的机密情报一一透露,成为匈奴对抗汉朝的重要谋士,使得汉朝在与匈奴的对峙中更加艰难。

而在大汉的内部,皇弟淮南王刘长也举起了叛旗。他野心勃勃,妄图凭借自己的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但他的阴谋尚未完全展开,便被朝廷发觉。文帝怒不可遏,派人传讯刘长入京。

刘长站在王府之中,望着前来传讯的使者,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他被带入京城,文帝罢去了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在前往蜀郡的漫漫途中,刘长心灰意冷,以绝食来表达自己的反抗,最终含恨而死。

这两起叛乱虽被迅速平息,但却如警钟一般,在刘恒的心头敲响。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已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分裂力量,严重威胁着大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夜色渐深,刘恒独自站在宫殿的高处,望着这片广袤的江山。繁星点点,却无法照亮他心中的忧虑。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他必须要找到一条既能稳定局势,又能削弱诸侯势力的道路,才能让大汉王朝真正走向昌盛,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一些目光深远的有识之士,望着日益凸显的诸侯王问题,忧心忡忡,皆认为局势已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这位才华横溢、心怀壮志的青年才俊,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时年28岁的贾谊,风华正茂,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向文帝呈上了那篇震古烁今的《陈政事疏》。在疏中,他深刻地指出了两点要害:其一,亲疏绝非关键所在,同姓诸侯王并不比异姓王来得可靠;其二,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在现有的封国制度下,随着势力的膨胀,最终都会对中央集权政权构成巨大的威胁。

贾谊深知,要想稳固大汉江山,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他提出的解决办法便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主张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使其相互牵制,无法形成足以对抗中央的强大力量,从而实现中央集权的宏伟目标。

文帝手捧贾谊的《治安策》,反复研读,眼中满是赞赏与深思。他深知贾谊之策乃安国良计,然而,当时的大汉王朝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乱,政局尚不稳定,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他无法立刻采用激烈的手段去实施《治安策》中的政治构想。他只能将这份雄心壮志深埋心底,耐心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到来。

华夏历2528年,鲁国一位名叫公孙臣的儒生上书朝廷,声称秦为水德,而汉应为土德,且预言不久将有黄龙现世,大汉应当改正朔,易服色,崇尚黄色。此议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丞相张苍却坚持认为汉承秦制,依旧为水德。文帝在两者之间,一时难以决断。最终,张苍因固执己见,被文帝罢免。

华夏历2530年,成纪之地竟真的出现了所谓的黄龙,这正应了土德之兆。文帝大喜,立刻拜公孙臣为博士,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改正朔、易服色等重大事宜。

华夏历2531年,赵地有一人名唤新垣平,此人善于望气之术,因而得到了文帝的信任。在新垣平的建议下,文帝下令建立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每至祭祀之日,文帝皆亲自前往,虔诚祭拜,以祈求大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文帝让博士诸生摘取六经之中的文句,精心编纂《王制》,并与群臣深入讨论巡狩、封禅等重大礼仪事宜。

华夏历2532年,在汉室的宫廷中,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正在上演。新垣平此人,心怀叵测,竟让人呈上一个刻着“人主延寿”四字的玉杯,献给了文帝。

那玉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四字仿佛蕴含着神秘的力量。新垣平巧舌如簧,在文帝面前极力鼓吹此乃上天赐予的祥瑞,预示着文帝的福寿绵长。文帝一时被这虚妄之言所迷惑,在新垣平的建议下,文帝下令天下大酺。百姓们在街头巷尾欢庆,酒肆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然而这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却是一场骗局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