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铁血金戈六国吞,咸阳宫内势凌云。长城万里雄关立,同轨书文四海尊。
挥剑戟,定乾坤。阿房焦土梦犹存。千秋功过随风去,青史留名后世论。
华夏历2476年,华夏大地风云变幻,六国的旗帜在烽火中纷纷倒下。秦王政,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以其雷霆之势和铁血手段,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千秋伟业。
咸阳宫的大殿内,秦王政身着华丽的龙袍,目光炯炯,透露出无尽的威严。他俯视着群臣,心中豪情万丈。如今,天下一统,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越了以往的三皇五帝。
“朕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当用‘皇帝’之称号,自称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嬴政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群臣齐声高呼万岁,声震云霄。
秦始皇深知,要治理如此广袤的疆土,必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他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则分管着各种具体事务,各负其责,有条不紊。
在地方上,秦始皇毅然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全国初分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这一制度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宗法制,使得权力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继续执行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政策。他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那些在战场上凭借军功崛起的新贵。一时间,秦国上下,军功之风盛行,人人渴望通过征战沙场,建立功勋,改变命运。
然而,秦始皇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六国旧贵族虽然失去了土地和权力,但他们心中的仇恨并未熄灭,时刻伺机反扑。
在咸阳城的一座深宅大院中,几个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密谋着。
“秦始皇残暴不仁,灭我家国,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一个身着华服的老者咬牙切齿地说道。
“可是如今秦始皇大权在握,我们如何与之抗衡?”另一个人忧心忡忡地问道。
“我们可以暗中联络各方势力,等待时机。只要秦始皇稍有疏忽,我们便举事起义!”老者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秦始皇也深知六国旧贵族的心思,他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来打压他们。他下令将六国的富豪和贵族迁徙到咸阳,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同时,他还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金人,以示天下永不再战。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他以秦国的小篆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这一举措使得各地的交流和沟通更加顺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他还统一了度量衡,使得全国的贸易和经济活动有了统一的标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秦始皇信奉阴阳家所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他下令以十月为岁首,黑色为正色,数字以六为纪。
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征发民夫,修筑万里长城。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无数百姓背井离乡,投身到艰苦的劳作之中。
在长城脚下,民夫们挥汗如雨,他们肩挑背扛,将一块块巨石搬上城墙。
“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一个年轻的民夫望着眼前高耸的城墙,疲惫地说道。
“没办法,秦始皇的命令谁敢违抗?只希望这长城能早日修好,让我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另一个年长的民夫叹了口气。
除了长城,秦始皇还下令修筑驰道和秦直道。驰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方便了政令的传达和军队的调动。秦直道则穿越崇山峻岭,直达北方边境,成为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
在秦始皇的一系列举措下,秦朝的统治日益稳固。然而,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也让百姓苦不堪言,民间怨声载道。
在一个偏远的乡村,一位老者望着荒芜的田地,忧心忡忡地对身边的年轻人说:“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我们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了。这苛捐杂税,没完没了的劳役,让人怎么活啊!”
年轻人握紧拳头,愤愤不平地说:“听说有些地方已经有人起义了,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
老者连忙捂住年轻人的嘴:“嘘,可别乱说,小心招来杀身之祸!”
秦始皇坐在咸阳宫的宝座上,听着群臣的汇报,心中充满了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一系列举措必将使秦朝千秋万代,永享太平。
华夏历2478年,咸阳城,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秦始皇高坐于王座之上,目光坚定而威严,他的身后是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大秦帝国的辽阔疆域。
“屠睢,朕命你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务必为朕开疆拓土!”秦始皇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屠睢跪地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秦军五路进发,旌旗蔽日,喊杀声震天。然而,这场战争的艰难远超想象。百越之地,山高林密,越人凭借熟悉的地形与秦军展开了殊死抵抗。战争相持三年之久,秦军损兵折将。
华夏历2482年,秦将蒙恬在北方大捷,夺河南地,设置34县,建立九原郡。捷报传至咸阳,秦始皇龙颜大悦。
天下初定,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纷纷涌入咸阳。他们将儒家的“封禅”之说加以修改,鼓吹自古帝王皆行封禅大典,可通神明,保江山永固。秦始皇心动了,开始了他的巡游之旅。
他的足迹遍布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边等地。每到一处,皆刻石颂德,彰显其丰功伟绩。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秦始皇对权力的渴望逐渐转化为对长生不死的痴迷。
在咸阳宫的深处,卢生、韩终、徐福、侯生等一群怪迂苟合之徒,围绕在秦始皇身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海上仙岛的传说。
“陛下,那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乃是神仙居住之所。岛上有不死之药,服之可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徐福谄媚地说道。
秦始皇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若能得此仙药,朕便可永享帝国盛世。”
从此,秦始皇对外宣称:“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并下令在咸阳附近二百里内修建二百七十座宫观,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帷帐、钟鼓、美人置于其中,不得移动。
一时间,咸阳城大兴土木,民怨沸腾。但秦始皇全然不顾,一心追寻长生之道。
徐福见秦始皇求药心切,便主动请缨,“真人,臣愿率船队出海,为您寻找不死之药。”
秦始皇大喜,赐予徐福大量财物和童男童女,让他即刻启程。
徐福带着众多的财物和满怀希望的人们,踏上了寻找仙药的漫漫征程。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时光匆匆流逝,耗费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却始终未能觅得那传说中的仙药。
徐福深知自己空手而归必将面临严酷的责罚,心生恐惧的他编造了一个谎言来欺骗秦始皇。他诚惶诚恐地说道:“陛下,臣等在海中探寻多时,发现确有三神山存在。只是,我们时常被巨大的鲨鱼所困扰,无法靠近神山,故而难以取得仙药。恳请陛下派遣善射之人一同前往,若遇鲨鱼,以连发的弓弩射杀之,或许便能成功抵达神山。”
说来也巧,秦始皇在同一时期竟做了一个奇异的梦。在梦中,他与海神激烈交战,那海神的形状竟与人颇为相似。占梦的博士听闻此事后,连忙进言道:“水神向来无影无形,他常以大鱼蛟龙作为侦探。如今陛下祭祀周全且恭敬,却仍出现此等恶神,唯有将其铲除,方能寻得真正的善神。”
秦始皇听后,深信不疑,当即下令让入海之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而他自己也亲自带着弓弩,准备与那海中恶神一决高下。不久,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一条巨大的鱼影浮现。秦始皇目光坚定,拉满弓弩,箭矢飞射而出,直中那大鱼。海面上顿时血水翻腾,恶鱼终被射杀。
此后,秦始皇对徐福的话更是深信不疑,派遣他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坐着楼船再次入海,去寻找那神秘的仙山。然而,这一去,徐福等人便如同石沉大海,不知所终。有人猜测他们或许遭遇了海难,被无情的波涛所吞噬;但也有人坚信,他们可能是漂到了某个未知的海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在民间,更有传说称他们去到了遥远的日本。
秦始皇求仙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他又派遣燕人卢生去追寻羡门、高誓等仙人的踪迹。同时,还令韩佟、侯公、石生等人四处寻求仙人不死之药。整个秦朝,因为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陷入了一片求仙的狂热之中。
在这期间,有儒生对秦始皇的这种行为表示了劝谏。博士齐人淳于越向始皇建议,应当依旧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以使江山稳固,社稷长存。秦始皇听后,并未即刻表态,而是将此提议交给了臣下讨论。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丞相李斯站了出来,坚决反对淳于越的建议。他慷慨陈词道:“如今陛下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乃是千秋大业。分封诸侯,必导致诸侯纷争,天下大乱。过去的周朝,正因分封诸侯,最终诸侯坐大,互相攻伐,致使百姓受苦。如今,我大秦好不容易实现统一,岂能重蹈覆辙?”
秦始皇坐在高位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群臣,心中权衡着利弊。最终,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继续坚持现有的制度和政策。然而,他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却始终未曾改变,依旧在那虚幻的求仙之路上越走越远。
秦始皇帝嬴政高坐朝堂之上,他的目光深邃而凌厉,心中满是对帝国统治的忧虑和对权力巩固的决心。在廷议之时,李斯进言,力主焚书禁书,以绝百家之言,统一思想,维护秦之统治。嬴政沉思片刻,终是点了点头,一道残酷的诏令就此颁布。
“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论》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
这道诏令犹如一阵狂风,瞬间席卷了整个帝国。咸阳城的大街小巷,人心惶惶。士兵们四处奔走,挨家挨户搜查藏书。
在一个普通的庭院中,一位名叫张贤的儒生,正对着满屋子的书籍落泪。这些书籍是他一生的心血,是他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然而,如今却要面临被焚烧的命运。他的妻子在一旁焦急地催促:“夫君,快些把书藏起来吧,不然我们全家都要遭殃!”张贤咬了咬牙,抱起一摞书,准备藏到地窖之中。
可就在这时,门被猛地撞开,一群士兵冲了进来。“奉陛下诏令,搜查藏书!”士兵们不由分说,开始翻箱倒柜。张贤紧紧抱住手中的书籍,试图反抗:“这些书是无辜的,它们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士兵头目冷笑一声:“陛下之令,谁敢违抗?带走!”张贤被硬生生地拖走,书籍也被付之一炬。
咸阳城的监狱中,关押着众多因藏书而获罪的儒生。他们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哀叹着命运的不公。其中一位名叫李通的老者,曾是名震一方的大儒,此刻却面容憔悴。他对着身边的年轻儒生们说道:“吾等一心向学,传播正道,却遭此劫难。这是秦之不幸,更是天下之不幸啊!”年轻儒生们纷纷落泪,心中充满了悲愤。
与此同时,嬴政的心中也并不平静。他坐在宫中,回想起那些儒生们对他政策的非议,心中的怒火再次燃烧起来。他感到自己被欺骗了,被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儒生所蒙蔽。于是,他命令御史案问诸生,要挖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在御史的严刑拷打下,儒生们互相揭发牵连。一时间,咸阳城中人人自危。终于,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被牵连出来。嬴政看着这份名单,眼中没有丝毫的怜悯,冷冷地说道:“将他们全部活埋,以儆效尤!”
咸阳城外的一片荒野上,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被押解至此。他们的脸上充满了绝望和恐惧,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和不屈。张贤望着天空,大声喊道:“苍天啊,为何如此不公!”李通则高呼:“吾等虽死,但真理永在!”然而,他们的呼声并未能改变命运。随着嬴政的一声令下,士兵们开始动土,一个个大坑被挖了出来。
儒生们被推入坑中,泥土渐渐掩埋了他们的身体。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这片荒野之上。但嬴政的心却如铁石一般坚硬,他坚信,只有通过这样残酷的手段,才能巩固他的帝国,让天下人都听从他的旨意。
焚书坑儒之事过后,秦帝国看似平静了下来,但在人们的心中,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儒生们的遭遇引起了天下人的同情和愤怒,民间对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