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袁武治下,饭馆之中呈现出的景象与以往大不相同。
那原本应有的冷清之色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众多儒生以及大户人家的公子们纷纷聚集于此,他们毫无顾忌地高声谈天论地,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各种事物的见解和讨论。
甚至,其中有人毫不避讳地大骂兖州州牧府无能,更直言不讳地指责袁武不过是凭借着父辈之名而窃居高位。
如此大胆的言论,在这饭馆之中肆意传播,然而现场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举报。
那些在饭馆中用餐的官府之人,面对这般情景,竟然也表现得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动手将这些口出狂言之人缉拿的意思。
见此情景,荀彧心中大惊失色。在他看来,这般情形莫不是意味着袁武在兖州已然失势?
难道他既不得民心,又失了官心?
怀着满心的疑虑与担忧,荀彧决定深入了解此事。经过一番仔细的查探和询问,荀彧终于放下心来。
不禁对袁武的仁德发出由衷的赞叹。
回到家中之后,荀彧迫不及待地将这件事情说给族中长辈们听。
一众长辈听闻此事,纷纷露出赞叹之色。他们一致认为,来到这个地方,他们算是来对了。
毕竟,一个能够容许别人谩骂、允许他人诋毁的君主,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荀彧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道,在如今的兖州,今后将不再有内乱发生。这一观点得到了荀家众人的一致认可。
在一般情况下,内乱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另一派系之人对现状极度不满,双方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从而引发内乱。
然而如今,袁武广开言路,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各方不同的意见。
在他的治理下,哪怕是政见不合之人,也能够安然地坐在桌子上谈话,甚至可以坐在桌子上共同分配利益。
既然能够好好地谈论问题,以理服人,那么又有谁愿意轻易地动干戈、起兵事呢?
要知道,兵事乃是国之重器,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被使用。如果有选择的余地,谁也不会冒着杀头灭族的巨大危险,去拼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即便是有脑子不够用的将军意外反叛,那也无妨大碍。
因为在如今的兖州,没有人会支持这样的反叛行为。
那些反叛之人往往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甚至只要将实情说出,他手下之人自会斩其首级,重新归于兖州州牧府的统治之下。
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上行社会中,每个人都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没有哪个人会想要造反。
甚至那些被袁武罢免、利益受损的胥吏们,也不曾有造反的念头。
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来袁武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没有将他们逼到绝路之上;
二来在家族内部,甚至自家人也不同意造反。
一个家族往往派系众多,旁支复杂,人心各异。在利益一致的时候,族中各房尚能同心协力,一同听从家中族长的指挥。
然而,一旦利益相互冲突,观念相反之时,各房的意见便会出现分歧,很难劝说别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陪着你一起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