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帝下诏,其声虽沉而意蕴深远,这道诏书,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告别,更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如同一条细线,试图在纷乱的时局中牵引出一丝和平的曙光。
魏国大多数郡县纷纷上奏,表示愿意臣服于汉兴王朝。这些郡县的官员与百姓,或是因长期受战乱之苦,渴望和平;或是被蜀国的改革成果所吸引,对汉兴王朝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的上奏,如同春风吹遍魏国大地,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归蜀浪潮。
上奏的郡县中,有的地处边疆,长期饱受外族侵扰,渴望得到更强大的庇护;有的则是经济文化中心,深知蜀国的农耕、商贸政策将为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郡县的官员与百姓都选择了站在历史的一边,用实际行动支持魏帝的禅让决定,表达了对汉兴王朝的认同与向往。
汉兴王朝皇帝刘禅迅速做出回应,承诺将一视同仁,对归顺的郡县实行与本土相同的政策,保障百姓的权益,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汉兴王朝派遣使臣前往魏国各地,宣传和平统一的理念,安抚民心,消除疑虑。在汉兴王朝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归蜀的浪潮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郡县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汉兴王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片归顺之声中,却有一群人,如同被遗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孤舟,坚守着邺城,不愿随波逐流,他们就是以李虎为核心的魏国部分旧臣,影响到周边的一些诸侯和郡县摇摆不定,对归顺汉兴王朝持观望态度。
邺城,位于冀、青、幽、并、兖、豫、司隶等七州的偏中心地带。这座军事重镇,承载着魏国无数辉煌与记忆的古都,此刻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落寞。
邺城之东、南两面有黄河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只需在黎阳、仓亭津、白马等关键地点设防,就能有效阻止来自东、南方向的敌军进攻。邺城之北,漳水、洹水等水系流经,形成两道天然的阻敌防线。邺城之西,有太行山系作为天然屏障,只需守住滏口,就能阻挡来自并州地区的敌人。四周环山绕水的地理特点,使邺城在军事上具有得天独厚的防御优势。
李虎,魏国的忠臣良将,站在邺城城头,望着远方模糊的地平线,眼神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有对当前困境的无奈。
李虎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蜀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更是人心向背、时代变迁的洪流。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同样心怀故国、不愿屈服的旧臣。他们之中,有曾经驰骋沙场的勇将,有运筹帷幄的谋士,也有默默奉献的文官。
故国情怀,难以割舍。他们中的许多人,自幼便生活在魏国,亲眼见证了魏国的兴衰荣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城池、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他们太多的记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