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汐知小学一年级的成绩其实很糟糕。
分班后,她的班主任换成了一个语文老师。老师让他们把日记交上去一个一个地给她看。
轮到云汐知时,一向温和的老师没忍住皱了皱眉头。
当时,她的日记很差很差。
几年后,同样的交作业场景,同一个老师,她的日记被评为优等。
上课时,同学们在下面激烈地讨论,语文老师拿起她的试卷,眼前一亮:“我觉得云汐知的答案最好。”
—
初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云汐知初露锋芒,斩获校第一的名次。
她的语文成绩和程眠并列第一。
她上次拿第一还是二年级呢,语文99分,数学100分。之后都是班上5-10名的样子。
她还记得那天中午,在食堂中,她精准地捕捉到一个不同班的小学同学的身影,走到她面前,“我跟你说,初一期中考试校第五是XXX(另一个小学同学),校第一是我。”
如愿看到她和同伴张大嘴巴后,她端着饭碗扬长而去。
当时很爽,后面很尴尬,无数次回忆起都想把自己打一顿,偷着乐就行了,还去炫耀,做人能不能低调点!
再后来,她想,高调就高调吧。毕竟,以后不见得有此机会了。
效果显着,短短半学期,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记住了她。
即使后来她再也没能一鸣惊人,渐渐退出校前十的舞台,她的语文成绩还是第一。
兴趣源于成就感。
语文老师对她寄予厚望。
语文从来没让她失望过。
于是,语文给她的成就感转化为她学语文的动力,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她平常也很喜欢看小说,一些高质量小说里面的环境描写和细致的情感表达让她写记叙文得心应手。
她还喜欢听歌,听很多诗词改编的歌,因为喜欢听歌,她深刻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写作动机,她背了好多好多诗词。
她会被优美的文章折服,会心头涌上冲动,一阵又一阵,温柔又不可抗拒地,将她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她觉得,她可能要放弃长大后学政治的志向,转而专攻语文了。
她以为她可以一直这样下去。
初三的她,平时语文已不再出彩,但她以为只是太久没练生疏的缘故,没太在意。
到了高中,其他学科学习上的频频受挫,让她把所有的兴趣寄托给了语文。
她英语其实也还行,但英语好的人实在太多了,她110出头的成绩老是拖班平。而且她的英语成绩极其不稳定,高的时候可以到130,低的时候她都没敢去看排名。
而语文,在她懂得阅读写作规则后,她就没下过110。
她还没发现,语文110算好,英语110算差,但它们都是110,谁又比谁高贵呢?
可她却可悲地以为,语文她努努力还可精进,但物理之类的,尽管提升空间很大,但她根本做不到。
这种想法在她语文拿过130后达到高潮。
她被一时的辉煌蒙蔽了双眼,变得麻木。
尽管她已经意识到语文不再得心应手,她仍会抱有这样的幻想:
万一呢?
万一高考她就一鸣惊人了呢?
甚至高考结束后,她对了答案,选择题错了一堆,她还是抱有幻想。
老师说高考阅卷松,按她正常发挥,语文肯定会考好的。
108分粉碎了她的枫宁大学梦,也将她这十几年坚持下来的信念化为乌有。
她大哭了一顿,开始回忆起以前没有注意的片段。
到后面,她写语文试卷的速度越来越慢,越来越死板。
最初看到阅读题,她有自己的思想,笔下也有了灵气。语文这东西本就是千人千面的,但参考答案却只有一种。
为了得分,她不得不让自己发散的思维向答案强行靠拢,尽管她根本不理解。
于是,她看到题,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成了:结构上?内容上?主旨上?分点作答。
这本来没有错。
但她过于注重规则,被框架所累,题目一活,就答不到点上。
语文试卷时常引起争议,每每班上便会展开热烈的讨论,语文老师喊也喊不住。
她一点也不觉得这样的学习氛围很浓厚。
她只有迷茫、不解、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