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武功,以儒家心法为基;儒家心法,又以儒家理想为指引。儒家修身为政之最高理想,即为内圣外王,此所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这儒家先贤的意思,燕孤城大致还是理解的:还是要先求诸于己,把自己修好,才可能施仁与人。
下一段: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既陈,上下定矣。君臣父子,亦复如此。世间众人,纲常伦理,诚难平等,然必对等。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君若不仁,臣可不忠;父若不慈,子可不孝;夫若不和,妇可不从;兄若不友,弟可不恭。自西汉董仲舒篡改谬传于后世,孔孟荀之儒家真义已遗失久矣。”
下面还有三段引注:
第一段,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而易见,并非仅要求“臣为臣”及“子为子”,对“君为君”与“父为父”亦有要求。
第二段,孟子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第三段,荀子曰: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
请问为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恭。
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
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
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
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
读到这,燕孤城心砰砰直跳,一直以来,都觉得对君对父无条件忠孝,本是天经地义,更是儒家着意强调的,自己也甚至以“愚忠愚孝”为荣,不想儒家本义却并非如此。
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荀子被尊为“后圣”。
这儒家三圣都强调,不能单方面要求一方,即“偏立而乱”;而是本就对双方都有“对等”的要求,不能有一方“对不起”另一方,即“俱立而治”。
原来自己对赞普不忠,对国师不孝,居然是儒家理解和允许的!
燕孤城自剑门关打伤师父,击退吐蕃以来,一直背负着道德上沉重的负罪感和内疚感。
这下看到这几句话,轰然卸下,顿觉心中轻松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