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大臣、勋贵、太监和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开始围绕着建立一个新的统治中心展开激烈的争斗。
每个人都心怀叵测,试图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
原本福王朱由崧担任监国的可能性最大,而此时,东林党的一些人出于自己狭隘的考量,提出拥立潞王朱常淓为监国,以掌控国家政权。
东林党魁钱谦益更是四处奔走,积极宣扬这一主张。
在这个关键时刻,许多人站出来支持钱谦益,其中包括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重要人物。
这些人的支持使得钱谦益的声音愈发响亮,他们希望通过拥立潞王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然而,史可法作为掌握实际权力的人物,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是东林党左光斗的得意门生,自然对拥戴福王担任监国心存疑虑,但又担心舍亲立疏将引起更大的政治风波。
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利弊后,他亲自前往浦口,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共同商议——在潞王与福王之间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来担任监国之位。
最终两人经过一番商议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既不支持福王,也不支持潞王,而是支持桂王,以此来缓和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马士英却突然收到了一份报告,守备凤阳的太监卢九德与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密谋勾结,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为监国。
马士英深知,如果自己再不采取行动,就会失去对局势的控制。
面对手下大将纷纷投向福藩的局面,马士英明白如果继续遵守与史可法达成的协议,那么等待他的将是被架空、被淘汰的命运。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所谓的信义,紧紧抓住眼前的机会,迅速向福王朱由崧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拥护。
此时的史可法还蒙在鼓里,他写信给马士英,详细地申述了朱由崧的种种不是,但这些信件却让马士英掌握了不利于史可法的证据。
马士英抓住这个机会,立刻以凤阳总督和三镇的名义正式向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发出信函,表示拥护福王朱由崧担任监国。
当南京的各位大臣收到韩赞周的邀请并传阅马士英的书信时,许多人都感到十分惊讶。
然而,由于他们手中没有兵权,之前提出的支持桂王或潞王的方案也已经夭折,失去了依靠,因此只能违背心意表示赞同。
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原本手握优势的史可法因自己的犹豫不决而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子。
五月初一日,朱由崧终于抵达了南京。
仅仅过了两天,也就是初三这一天,朱由崧便正式在南京就任监国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