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后微微颔首,目光转向王繁英、郑秋和王淑清,示意她们先行离开。
王繁英等人领命,款款退出,留下赵佶与向太后单独相对。
随着殿门缓缓闭合,气氛逐渐变得严肃而凝重。
向太后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官家,我有一事相询,关于先皇的嫔妃封号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赵佶闻言,心中一凛,他知道这个问题涉及到朝廷内外的政治纷争,必须谨慎回答。
赵佶沉默了片刻,眉头微皱,似乎在权衡各种可能,最终他开口道:“大娘娘,儿臣认为处理此事应当遵循公平、公正之原则,既要尊重皇兄的遗愿,也要考虑朝廷的整体利益。”
向太后听罢,轻轻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官家所言极是。此事确实棘手,但也必须妥善处理。想当年,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起用司马光等旧派大臣,恢复旧法,新党官员纷纷被逐出朝廷,那场‘元祐更化’的风波,至今历历在目。”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后来,先皇亲政后,政治风向再次改变,重用新党人士,旧派官员遭到打压,其中以苏大家为代表,年迈之身仍被贬至崖州,此事我始终觉得处理不妥。”
赵佶深有感触地回应:“大娘娘所言极是。朝廷之争,历来残酷无情。儿臣定当谨慎行事,不负大娘娘的期望。”
向太后轻叹一声,眼中露出对孟皇后的同情:“孟仙师,正是由高太皇太后选定的。然而,先皇亲政后,一切又发生了变化,孟仙师作为旧派在内廷的代表,在后宫中饱受冷落与打压。母亲知道她心中苦楚,但愿官家能给她一个公正的待遇。”
赵佶闻言,心中暗自思量,其实自己亲见皇兄与刘皇后帝后恩爱,孟皇后的遭遇是不是咎由自取?个中原因,也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但同时也意识到了朝廷政治的复杂与残酷。
他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道:“大娘娘放心,儿臣定会妥善处理此事,给孟仙师一个公正的评价和待遇。”
向太后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那官家打算对孟仙师的事情怎么处理?”
赵佶叹了口气,回答道:“大娘娘,儿臣也听说了孟仙师的事情。据说她诅咒皇兄,内侍梁从政等人提供供词,是皇兄亲自废掉孟皇后的。但也许其中可能有蹊跷。”
向太后点点头,继续说道:“没错。孟仙师是先皇的元配,她品性高洁、忠诚可靠,怎会做出诅咒先皇的事情来?这分明是有人故意陷害她。”
向太后见赵佶陷入沉思,未有回应,便继续道:“官家,此事母亲决定亲自过问。不能任由孟仙师蒙受不白之冤。”
赵佶闻此,他抬起头,向太后深深一躬:“大娘娘所言极是。然儿臣一时之间,实不知如何处置为妥。”
向太后面露慈爱,轻轻一笑:“官家,如果你没有意见,母亲已然筹谋妥当。首要之举,便是将管勾御药院的郝随、刘友端二人调离宫廷,赐予他们外任宫观之职。此二人与梁从政同流合污,若继续留在宫中,恐再生事端。”
向太后言语间,赵佶的目光看向窗外,思绪却早已飘向了向太后赐给他的美人王淑清那旁。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那温柔乡的憧憬,渴望立即回到她的身边……
至于孟氏仙师之事,赵佶此刻显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深思,索性全权交由向太后定夺。
“还是大娘娘考虑得周到。”赵佶连连称是,“此事便全权交给大娘娘处理,郝随、刘友端二人,就依大娘娘之意调离宫廷吧。”
言罢,赵佶便寻了一个妥当的借口,向向太后说道:“大娘娘,儿臣还需回去钻研政务,今日便先行告退。”
得到向太后的允诺后,赵佶便迫不及待地告别,快步向自己的寝宫走去,心中所想皆是尽快与王淑清相聚,共度良宵。
而孟氏仙师的事务,此刻对他而言已变得无关紧要,全然交由向太后处理了。
然而,向太后作为深宫妇人,孟皇后被废之前与向太后感情深厚,对于孟皇后被废一直深表同情。
向太后的文艺素养颇高,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苏轼的才华钦佩不已。当得知年迈的苏轼被贬至遥远的岭南,向太后心中充满了不平和同情。
赵佶,作为新继位的皇帝,尚未完全意识到皇家内廷中的每一项决策,都可能被外界视为风向标,尤其是对孟皇后的处理态度。
朝野内外,许多双眼睛正密切观察着,试图从中窥探皇家对保守派的态度和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