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件事可能要注意点,荷兰人在台湾那边已经和大明朝廷闹了了好几年了,前段时间郑芝龙把福建水师全部歼灭了,这郑贼之前在荷兰人手里当过几年翻译,并且还帮着荷兰人打劫过大明沿海,虽然现在分家了,但是不见得荷兰人不会趁机来侵扰路过商船。”陈永康提醒到。
这年头荷兰人还是很猖狂的,4年前就想着垄断大明和日本的贸易,结果和大明福建官府闹得很不愉快,武装对峙了许久。
在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东南亚进行香料贸易,并试图扩展到中国,尤其是丝织品市场。
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澎湖建立了城堡。这一举动引起了大明朝廷的不满,大明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了澎湖,迫使荷兰人撤离。
然而,在交涉过程中,当时的福建巡抚商周祚提出,如果荷兰人前往台湾,福建政府将保障福建与大员之间的商业往来。
然而,这个承诺并没有得到兑现,因为大明实行了海禁政策,禁止与荷兰等国进行公开贸易。尽管如此,福建政府还是发出了虚假的承诺,试图诱使荷兰方面同意。应为当时商周祚的想法是让荷兰人和台湾的海盗集团火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荷兰人并没有上当,商周祚调任北京后,继任巡抚南居益决心武力驱除荷兰人,而抗倭名将俞大猷之子、福建总兵俞咨皋就承担了前敌指挥的重担。
他们决定对抗荷兰人的,还是“祖宗成法”——海禁。海禁自1623年9月开始,4个月多后,俞咨皋在1624年的正月初二率兵攻击澎湖,先后调集了上万的军队登陆,步步紧逼,但荷兰人却坚守住了要塞,双方进入了僵持状态。
战争持续了半年多,除了交战双方之外,在这一地区有着巨大商业利益的李旦,也损失惨重。他开始了穿梭外交,在明政府和荷兰人之间进行斡旋,而年轻的郑芝龙便以助手和翻译的身份,参与了这次谈判。这应该是郑芝龙第一次亲历如此复杂的多边利益整合。
谈判的结果是,如果荷兰人能够撤离并拆除要塞,明政府将不干涉他们占领“大员”(台南,后来泛指台湾),同时默许荷兰商船到福建贸易。
但是任然不被允许进入港口,应为这个巡抚又出台了一个贸易政策,所有进入福建的商船都需要有许可,而这个许可对西方人一律不发,只有大明朝贡国才能持有。
由于无法进入中国港口贸易,荷兰船只只能在漳州湾附近停泊,并通过走私方式进行贸易。他们在福建把总许心素的帮助下,从中国获得了丝织品和其他货物。
然而,荷兰人的贸易在郑芝龙击败许心素后受到限制,他们与郑芝龙签署了一份合同,但未规定每年的供货量,这使得荷兰的贸易完全受制于郑芝龙的决定。
这导致荷兰人极为不满,然而现阶段荷兰人在中国海域的兵力根本无法与郑芝龙抗衡,于是一边对郑芝龙进行协商,一边向着东印度公司求援。
“有永康兄这艘船,那红夷不足为惧,当然,如果出发之前在添上几门炮的话就更好了。”邓英锐指着还未完全安装完毕的那二十门炮说到。
“邓兄那十门炮何时能运到?”陈永康问到,虽然他自己的炮和邓英锐的炮都只是些小炮,但是胜在填装简单,速度快,并且打木质的帆船杀伤人员完全没问题。
这年头,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想要海战之中击毁船只,要远比击毁工业革命之后的哪些个钢铁巨兽要困难许多,所以在陈永康看来,与其费尽心思的造哪些沉重无比的大炮,还不如多来一些这种中型、轻型的火炮。
毕竟打人远比打沉船要简单,这些中、轻型火炮打穿木质船壳杀伤人员已经完全足够了,并且还有填装速度快,重量轻的优点。
“快了,不出意外明天就能到,永康兄还是先去知府那边去吧,这边的事交给咱们哥几个就行,咱们还等着你拿到官位之后去临川里那边‘逛逛’呢”邓英锐挥了挥手,让陈永康先去知府那边赶紧吧官位拿到。
“那行,这边让邓兄看着我也放心,猢狲、沈万要是知道我来了,让他们在这边等我回来就行,知府那边有陈老爷打招呼不会为难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