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一个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女孩,从小就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勤奋努力,成绩优异,是父母眼中的骄傲,老师心中的好学生。
高考结束后,面对选专业这一重大抉择,林晓陷入了迷茫。她对各个专业的了解并不深入,只能从一些表面的介绍和旁人的只言片语中获取信息。父母建议她选择金融专业,认为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收入高。林晓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大学校园。
然而,进入大学后,林晓很快发现自己对金融专业并没有真正的兴趣。那些复杂的金融理论、繁琐的数学模型和枯燥的数据分析让她感到无比压抑。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着深奥的金融知识,每一个术语和公式都像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将她与知识的彼岸远远隔开。她努力地想要跟上老师的节奏,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但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在课后却如同天书一般,让她感到困惑和迷茫。
大一时,林晓还试图努力适应,强迫自己去学习。她每天早早地起床去图书馆占座,希望能在安静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动力。然而,当她翻开那些厚重的金融教材,却发现自己的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晚上,她又在自习室待到关门,周围的同学都在专注地学习,而她却对着一道又一道的题目发呆,绞尽脑汁也无法得出答案。但无论她怎么努力,成绩依然不尽如人意。看着周围的同学对专业知识理解得越来越深刻,能够轻松应对各种作业和考试,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在小组讨论中展现出卓越的见解,而林晓只能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她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自卑。
大二时,专业课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新增的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课程让林晓应接不暇。每一次上课都像是一场噩梦,她听不懂老师的讲解,也无法参与到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课后的作业更是让她感到绝望,那些需要运用复杂模型和算法的题目,对于她来说就像是无法破解的密码。林晓越发觉得痛苦,她开始频繁地逃课,躲在宿舍里发呆或者玩游戏,试图逃避现实。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但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她实在提不起一丝兴趣。
到了大三,身边的同学都开始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准备,有的准备考研深造,有的参加各种实习积累经验。而林晓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金融行业竞争激烈,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她在这方面毫无优势。她试图去申请一些金融相关的实习岗位,但简历投出去后往往石沉大海。偶尔有几次面试的机会,面试官在看到她平平的成绩和缺乏实践经验的背景后,也只是礼貌性地结束了面试。
大四,毕业的压力扑面而来。同学们纷纷拿着精心制作的简历,穿梭于各大招聘会和面试现场。林晓也跟着他们一起,却发现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招聘会上,金融企业的展位前总是挤满了人,林晓好不容易挤进去递上简历,却只能换来招聘人员匆匆一瞥和冷漠的拒绝。
她投递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尔收到的面试邀请,也在面试官的专业问题面前败下阵来。
“请问你对最近的金融市场动态有什么看法?”面试官严肃地问道。
林晓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看到面试官脸上的失望。
“你对我们公司的这个金融产品设计方案有什么改进的想法?”
林晓一脸茫然,她根本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思考。
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失败,让林晓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她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流泪,问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家里的父母也很着急,不断地打电话询问她的就业情况。
“晓啊,工作找得怎么样了?”母亲关切地问。
“还在找呢,妈。”林晓不敢说实话,怕父母担心。
“你要加油啊,咱们家可就指望你了。”父亲在一旁说道。
挂了电话,林晓泪流满面,她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的期望。她知道父母为了供她上学付出了很多,而她却无法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看着银行卡里的余额越来越少,林晓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要求,开始投递一些与金融无关的岗位。但由于她没有相关的经验和技能,这些岗位也不愿意接纳她。她去应聘销售岗位,面试官说她缺乏沟通技巧和推销能力;她去应聘行政岗位,又被认为没有相关的办公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林晓感到无比孤独和无助。她租住在一个狭小、阴暗且潮湿的出租屋里,每天为了生计和未来发愁。房间里只有一张简陋的床和一张破旧的桌子,墙上的石灰已经开始剥落。每当夜幕降临,她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声,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恐惧。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
有一天,林晓在路上遇到了大学时的好友小美。小美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已经成功进入了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
“林晓,好久不见,你工作找得怎么样了?”小美热情地问道。
林晓低下了头,苦笑着说:“还没找到合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