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万一有个不开眼的,把城门打开了,像当初李景隆放朱棣进南J城一样,可不就完犊子了么。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出城作战的士兵,不会叛乱。
首先,肯定是给钱,在京操练的士兵每人发一两银子。
其次,是悬赏。
杀一贼,赏银十两,升总旗。
杀二贼,赏银二十两,升百户。
杀一副将,赏银百两,升千户。
而斩将夺旗者,赏银千两,升指挥。
英宗实录原文为:唯图功成,勿惜国费。
意思就是只要能挡住也先和英宗,不惜一切代价,钱不是问题。
我们看过明史的都知道,明朝的文官对士兵可是极度吝啬的,拖欠军饷都是家常便饭。
突然这么大方,你们说正常吗?
而且,给钱这是利诱,当然少不了威逼。
于谦在每支队伍里,设掌令官两名,军官不顾士兵后退者,掌令官可立即斩首。
士兵如果集体后退,后队斩前队。
这个军令曾被当做明军治军的严格条例宣传过,而且还是官方宣传的。
然后明实录后面的其实它没有记载,如果在战场上士兵想要投降怎么办?
全家斩首,籍没财产。
就是直接杀你全家。
而如果有传播小道消息,蛊惑军心者,凌迟处死,再杀你全家!
京城的军队,士兵家属都在城内,于谦就是拿他们的家属威胁,让你不敢叛变。
但,这种做法比较下三滥。
所以明朝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再没用过。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如西直门的都指挥魏兴等人,就没打,直接带着队伍回营了。
于谦也没敢把人家怎么着。
北J城原有的明军共二十二万,于谦又从宣府、辽东、永平各调了两万支援。
再加上居庸关的杨俊此时也在赶来。
一共是接近三十万的明军,对比也先这边,就是十个打一个。
而也先原本是想找个门儿,把英宗给送进去就完了,结果连城门都没摸到,十月十五就被打跑了。
毫不夸张的说,他再走慢一点,可能就会被全歼!
正统十四年十月,北J保卫战打跑了也先以后,土木堡兵变的真正幕后大佬,宣府总兵杨洪亲自赶到了京城。
然后带领五万兵马,以自己为总兵官,命范广、孙镗为副将,开始追着也先打。
虽然史书没记,但估计杨洪这小子是下了死手。
也先从大同一路向西,连自己的大营威宁海都没敢待,直接就跑回了瓦剌的老营。
也就是现在的呼市附近。
而在十一月,杨洪在于谦的提议下,留在了京城。
从昌平伯进封为了昌平侯。
两个月后,景泰元年的正月,于谦又在杨洪的提议下,拥有了将权,就是带兵的权力。
一个是宣府总兵,不在宣府待着,反而赖在了京城。
一个是兵部尚书,本来只能调兵,而不能带兵,也拥有了兵权。
杨洪和于谦两人一唱一和,彻底是把明朝的规矩给破了。
而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京城的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加上,朱祁钰是他们一手扶持上来的。
此刻京城是成为了铁板一块,理论上说,英宗是绝对回不来了。
那么,后来是因为什么,又给送回来了呢?
从景泰元年的春季开始,明朝的北部防线就开始全线告急。
瓦剌倾巢出动,开始寇边。
三月:大同、宣府、朔州、宁夏、万全右卫,寇边。
四月:雁门关、怀来、大同寇边。
五月:河曲、代州、雁门关、倒马关、威远卫寇边。
六月:大同、宣府、辽东、怀来寇边。
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就连建州卫都督李满住和董山,也都配合也先在辽东搞事情。
这就让于谦和杨洪焦头烂额。
因为首先京城他俩得看着,不能走。而九边重镇,军队交给别人他俩又不放心。
但参与兵变的人就那几个:郭登、石亨、范广等。
他没办法控制住明朝那么多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