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明白,杨士奇在编写仁宗与宣宗实录的时候,为了给自己贴金,于是就虚构出了一个“仁宣之治”。
因为杨士奇的崛起,正是从仁宗皇帝朱高炽时期开始的,在永乐年间,他就已经成为了妥妥的太子党!
但其实,这个所谓的“仁宣之治”根本就不存在!
有人说不可能,史书都记载了!
那我告诉你,朱棣的永乐盛世,不管是谁来接班,他都是盛世!
哪怕路过的狗,他都会是盛世!
其实在杨士奇掌权后,明朝国力已经开始大幅度下滑了。
而英宗疯狂的打击内阁,就是想恢复到洪武与永乐朝那个状态!
但英宗有一点不足,就是太年轻!
土木堡出事儿是正统十四年,那一年,他才二十二岁。
总的来说,英宗在执行政策时,有点操之过急。
并且,他严重低估了,文官们的反抗能力,这就为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
正统六年,英宗给翰林院下了一道敕谕:朝廷优士至矣,将领不恤。
这句话的意思,是朝廷对于文官的待遇太好了,导致军队无人过问。
边关军屯的部队种完地,还得给当官的们打野味,砍柴火等,弄得跟打杂的一样,人都跑了好多。
这就是一个,英宗要重整军备,对文官动手的信号。
首先,正统八年。英宗恢复了洪武永乐朝的制度:凡是官员年满七十岁,身体不行的,就抓紧回家去。
但明朝官员都清楚,势力在,人情才在,势力不在,纯属瞎掰!
我人都不在朝廷了,说的话还顶个屁用?
类似于我们现在这些打工族,就是人走茶凉!
但这时候,已经不是延迟退休的问题了。
关键在于,他们这帮人想学杨士奇,直接活到老干到死。
那么问题来了。
都踏马干到八十岁,朝廷咋办?
所以,官员要是主动辞官,英宗准许衣冠致仕。
就是可以让你带着头衔回家养老,非常不错。
但你要赖着不走,英宗就不客气了。
正统六年,户部尚书刘中敷革职下狱,换了个王佐又下狱。
正统八年,吏部尚书郭琎革职,换了个王直,还是下狱。
这还是六部尚书。
更别提什么侍郎以下,直接没眼看。
对了,于谦在正统六年,也被下过狱,同时兵部右侍郎直接降为大理寺少卿。
那么接下来,英宗就要拿回属于皇帝的真正权利!
一个朝代,皇帝最重要的三样:军权、财权以及人事任免。
这些东西是无可厚非的。
前面提到过,正统元年,杨士奇掌权时曾向J队派出镇守大臣,这就是文官控制J队。
到了英宗后,镇守大臣不派了,改派太监了。
所以说,从英宗开始,明朝就正式开了太监带兵的先例!
而在正统十三年,英宗又废除了保举制,恢复了最初的铨选。
也就是,官员由皇帝和吏部开始考核,任命。
本来这就很正常,但这项制度,在杨士奇掌权时被换掉了,改为了保举制。
这也就是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时期齐泰和方孝孺整的那一套。
有多夸张呢?
举个例子,像知府这级,就是咱们现在的市长,都是靠官员们自己选出来的。
而后,当英宗开始跟内阁抢钱的时候,真的出事了。
正统九年,英宗重开了福J和浙J的银场。
而之前宣德九年,朝廷从银场收上来的银课,也就是税,是每年三十二万两白银。
福J是四万,而浙J则是九万。
离谱的是,在正统四年,也就是英宗十二岁这年,一年仅仅收上来九百两,跟尼玛没收一样!
可银场停了吗?没有!
只不过,所开采的银子没有到朝廷手里,而是全部被个人收入囊中。
通俗来讲,叫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