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先锋的是张绣带领的3万大军。
这三万部队是十万大军中的精锐,他们大多是张济的旧部,张济死后,张绣的侄子张绣也是打出了为叔父报仇的旗号,让这三万部队几乎没有产生内战,就彻底归于张绣麾下。
除去张绣部以外,后续的主力则由董承部和贾诩,以及大量的小势力组成,其中就有带着两千多兵马前去投靠的牛查。
他们兵力总计八万多人,属于主力中的主力。
其中,作为联军发起人的贾诩则负责殿后,他的部队也负责粮草的运输,而这,也给后续陈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陈封等人得知弘农方向叛军的动向后,也立刻开始共同商量起了对策。
先前提到过,郑县的弘农前往长安城途中必然会经过的一个点,如果陈封不放弃郑县县城的话,陈封的军队很可能要正面硬抗敌军的围攻。
陈封兵力毕竟也只有一万多人,即使郑县防御力还算不错,其中补给也非常多,但陈封也基本是不可能在十万大军的围攻中守住郑县县城。
对此陈封也并没有死守郑县的打算,在他抵达长安城后,他就已经在有意识地让自己的部队将郑县中的物资搬出。
而现在暂时储存郑县物资的区域,则是长安城靠后的一座小坞堡之中。
在后续的战事中,这座坞堡所处的位置让它很难被敌人触及到。
虽然坞堡距离战场也有些距离,但现在陈封军的补给已经完全依靠长安供给了,陈封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将那些物资封存起来,以待后续他返回陈留的时候使用。
陈封可比不得长安守军,他本人根基浅薄,能避免无异议地资源损耗,陈封自然是非常乐意。
当然,从郑县县城中迁出物资,也并不意味着陈封就要彻底放弃郑县县城了。
考虑到长安城守军守城的士气以及敌军的兵力分封,陈封最终决定要在郑县城下与张绣军正面交锋一次。
他会以郑县作为诱饵,随后和长安城的守军来一次主动出击。
事实上,张绣所带领的部队作为此次叛逆大军的先锋,他们的战斗力也不仅仅是最强的,他们的战斗欲望和士气也是十万大军中最为激昂的一支部队。
相比起心怀不轨的贾诩部,亦或是为了利益和权势而短暂联合在一起的董承部与杨定部,抱着为张济报仇的张绣部,他们的作战意志要高出太多。
陈封等人若要快速结束之后的长安之战的话,其一就是保证贾诩这个内鬼发出他应有的作用,其二也很简单,那就是彻底清除掉反心坚定的张绣部。
至于说董承,杨定等人,他们大多是一些投机之徒,只要战斗意志最强的张绣不被长安方面打败,然后王允再给出一些招降的条件,董承和杨定这两个聪明人多半也就会借坡下驴了。
而这一切,自然也都需要长安方面最大限度地打败张绣大军。
……
在这个前提下,张绣大军作为前锋先行出发,与后方规模恐怖的八万大军拉开了距离,这无疑就给了长安方面以优势兵力重创张绣部的可能。
为此,陈封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将击破张绣部,至少要打破掉张绣部锐气的必要性告知了皇甫嵩和王允,将郑县之战的利害细细分析的一番,最终勉强得到了皇甫嵩的认可。
实际上,皇甫嵩作为先前讨伐过黄巾大军的名将,他本人并不满足于被动挨打。
既然能够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拥有兵力上的优势,皇甫嵩也支持陈封的想法,要给予来犯的董卓旧部一个教训。
只有他们长安城的部队有了战斗力,有了能自保的能力,大汉江山才会面前在这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拥有一丝保存下来的可能,才能让关外的诸侯们不那么肆意妄为。
不仅如此,如果陈封他们真的能正面击败张绣军,那么先前意志不那么坚定的长安守军,或者说投降的董卓旧部们,也会打消掉心中的一些担忧,后续的士气也会上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