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汤大人府邸书房。
汤沐坐在书案前翻阅公文,身后挂着一副他自己写的小诗。
“黄菊秋来已满篱,青山于我久相期。
孤灯对酒不成醉,远道逢秋更觉悲。”
这时一阵敲门声从门口传来
“进!”
“这个时节怎么还有飞虫?”汤夫人端了一杯热茶过来,目光看到老爷头顶有一只小虫盘旋飞舞。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不必管它。”汤大人接过夫人的热茶,抿了一口。
“去把案卷拿来!”
“老爷,您这几天辛苦了,我看不如今天早些休息。”
汤大人把茶放到书案上:
“这大明朝的法度在我手里,这些案卷牵扯的都是我大明官员,更是牵扯一地百姓的性命,我这点辛苦算什么,再点一盏油灯吧,这盏暗了,拿到外面去。”
汤夫人看老爷没有跟她回房休息的意思,开口替自己的儿子求情说:
“老爷,翰儿这几天一直在房里反思,您要不明日放他出来吧。”
汤沐眉头一皱。
“你这个妇人家知道什么,他差点闯了大祸。”
“翰儿也是一时糊涂,都是那几个下人下手没轻没重的”
“一时糊涂?”汤大人瞪了夫人一眼。
“他还需要历练,心中有正气是好事,但是做事太冲动,再磨炼一下他,玉不琢不成器,那几个下人可都逐出府去了?”
“嗯,章管家说都安排好了,不会有尾巴。”
汤沐抬头看了一下眼前的新点的烛火,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
他有一种莫名的不安感。
从杨阁老致仕,到杨慎左顺门被流放戍边,朝堂经历一场风暴似乎已经结束,逐渐开始变得平静,但是汤沐恰恰认为这种平静很异常,甚至诡异,他必须保持谨慎。
汤沐闭上眼睛回想起,自己成化二十二年中举,正德三年因为得罪奸佞刘瑾被贬武义,再到得到杨阁老赏识,被举荐成为才堪公辅十六人之一,转任江西按察使,到嘉靖二年任四川巡抚,次年钦点成为大理寺卿,这一路来杨阁老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可谓不重。
不是自己忘恩负义,是眼下这个时刻,杨阁老倒下去了,杨公子倒下去了,自己作为已经被打死在杨党标签的人,坐在大理寺卿这个掌管司法的位置上,必须保住自己,才能为清流派保存实力。
自先帝驾崩,杨阁老重整朝廷,除去奸佞,平反冤案,一人担起了我大明朝。
没想到新帝年少,登基不满四年,已有奸臣张璁桂鄂等人,谄媚迎合,趋炎附势,短短三年从观政进士升任为詹事兼翰林学士,一意只求逢迎圣上,未有半点政绩,此等奸臣若不除,以后岂不是满朝都学此二人,只求媚上,不尊祖宗礼法,那这天下又要重蹈正德年的覆辙。
汤沐又想到自己儿子,儿子虽然鲁莽冲动,但是本性还是好的,知道杨家对自己家的恩情,为人也算正直,但是就是太冲动了,若仅仅是打伤个仆人,也未曾有多大事…还是自己管教不严…好在此事已经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