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期,村里小学毕业的都不多。
宁书却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这也是与宁爸爸有关。
他一直在外头上班,觉得知识能改变命运,宁书自个也争气,在全国高考录取率只有16.3%的情况下,成功上了大学。
不止是老宁家,也更是宁家屯的骄傲,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全村敲锣打鼓,学费都是大伙凑的。
刚毕业,便先回到老家帮忙。
此时的大学生,相当精贵,在外头找工作,不要太容易。
宁书知道宿主的想法,妈妈太累了,得撑起一个家。
他回来时,说的是先帮着家里把秋收的事解决了,然后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就算上班,也得找个离家近点的,否则,有什么事,都没法帮忙。
虽说个头啥的没落下,可在村里,包括妈妈的眼里。
宁书是完完全全的读书人,割稻子,都觉得他不行,这要再到山里...
“没事,刚才钓鱼的时候,遇到老三了,他会和我一起。”
大伯家的孩子,叫宁建国,家里排行老三,小时候一块光屁股长大。
村里其实小伙伴不少,只是宁书去上学的这段时间,不少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了。
“去就去吧!”
姥姥这两天不太舒服,喝了点汤就放下筷子,点起了焊烟。
“明早我给你做点馍带着,别跑太远。”
见婆婆这么说了,宁妈妈也不再拒绝,而是不停地叮嘱。
三岁的小点点知道进山代表着什么,又能吃肉了。
嘎嘎在那给哥哥加油。
五六斤的嘎鱼肯定吃不完,妈妈得知宁书要去找老三,便拿了个盆,装了一些。
要不,明天坏了就可惜了。
到了大伯家,他们也正在吃饭,见到宁书,都热情地打着招呼,让其坐下。
八口人,三个菜,生活也不算多好。
否则,老三与宁书一样大,个头矮了一截不说,黑瘦黑瘦的,像个猴子。
听闻宁书的来意后,大伯倒是没意见,反而给了个信息。
“明天村口的张猎户要出去,我等会和他说一声,带上你俩。
不过,这老头脾气有点怪,你俩得听话,别瞎跑!”
张老头五十来岁,不是本屯的人,搬来也有二十来年了。
不爱说话,不喜与人打交道,特别孤僻。
有一年,他受伤了,大伯帮着送他去了医院,算是有了交情。
聊了一会,灯忽然黑了。
停电了!
大娘一点都不慌,借着灶台的火光,找来了蜡烛点了起来。
宁书则是起身告辞。
今晚月光拉满,那是后世很难看见的光景。
他抬起头,看着漫天星光,稍稍有些走神。
“知识分子...”
身后传来的脚步声,回头一看,仨儿小跑着跟了上来,手里拎着个小袋子。
“我爸让拿的,白面,让你带回家。”
宁书没有推迟,亲戚嘛,互相帮忙应该的。
“行,明儿早点起,对了,带两件衣服,我打算在山里呆个两天。”
仨儿一愣,随后露出期待的表情。
“好,干就完了...”